本書的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本部分主要回顧了中國期貨市場理論研究、初創(chuàng)、治理和規(guī)范的過程,闡述了中國期貨市場的發(fā)展特征和主要成績。本書的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兩章。這部分的研究思路是這樣展開的:第一,由商品期貨的起源到金融期貨的崛起;第二,由于期貨市場功能的改變,使人們重新審視期貨的本質和期貨市場的本質,筆者在書中較大為來密地論證了期貨的貨幣性。第三,筆者從期貨的貨幣性推理出期化交易是風險交易一和種實現形式,那么期貨市場就成為風險管理的市場,而傳統(tǒng)期貨理論::以基差理論為理論支點的期貨價格理論,已讓位于以風險形態(tài)轉換為支撐的風險轉移理論;第四,筆者將期貨市場的運行用“FP-FC-FP”來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書的第一部分,筆者的視角和立論都頗有新意,而且結構比較嚴謹,邏輯比較縝密,對于期貨的本質和期貨市場的首要功能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剖析,可以說是本書的亮點之二。本書的第三部分包括對效率進行論證的第五至第八章。在期貨市場結構效率的研究中,通過比較中外期貨合約的交割、種類和上市程序,提出了中國期貨市場解決品種問題的關鍵在于上市程序的制度設計;在市場結構和組織結構的比較分析中,提出了我國期貨交易的發(fā)展方向在于所有制放寬、技術進步和會員結構調整,并且強調了期貨交易所一線監(jiān)管的重要性,并頗有新意地建立了中國期貨市場的效率曲線模型;在對中國期貨市場規(guī)模效率的研判中,提出效率調撥一定是一個規(guī)?;氖袌觯覍ζ谪浭袌龅膮⑴c者建立了均衡分析模型、期貨市場規(guī)模與風險有關系模型。以上幾個模型的建立,凝結著筆者幾年來對中國期貨市場的思考,應該屬于本書的亮點之三。最后一章作為本書的尾聲,總結了書中的兩條呈因果關系的主線,即期貨的貨幣性和期貨市場的金融性,以及由此而論及的期貨市場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