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手指在地圖上不經意地掠過一個個三峽古鎮(zhèn)的名字時,古鎮(zhèn)已非本來面目。但這里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遺存,仍然最大限度地體現了中國內陸地區(qū)人民生活的原生態(tài)風貌。我們對于三峽古鎮(zhèn)歷史文化的梳理,正是源自我們對于內心深處的警醒。歷代以三峽為背景作畫的人也很多。北宋李公麟的《蜀川勝概圖》對于三峽地區(qū)描繪得最為詳實,南宋夏珪的《巴船出峽圖》(《萬里長江圖》)更是對三峽的氣勢極力渲染。以后歷代以巫山、出峽為題作畫的人更是眾多。唐宋時期有位史地學者寫了一本《三峽記》,不過早已佚失,也不知道這位作者的大名。明清時期專門關于三峽的記載文獻開始多了起來,如明代萬歷年間吳守忠編的《三峽通志》,是至今保存最早的專門記載三峽歷史地理的書。其他如清代陳明申的《夔行記程》、洪良品的《巴船紀程》、嚴如熠的《三省邊防備覽》等都是關于三峽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