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本一西洋名詞。今講中國哲學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是就中國歷史上各種學問中,將其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名之者,選出而敘述之。中國歷史上諸種學問,其中有西洋所謂哲學之成分者,有先秦諸子之學、魏晉之玄學、隋唐之佛學、宋明之道學及清人之義理之學。故此小史所述,僅詳于先秦諸子之學及宋明之道學。從學科觀念的接納到學科體系的確立,馮友蘭先生為中國哲學史學科的早期建構作出的努力功不可歿。本書即是馮先生為中國哲學史奠定基礎框架、指明方向的一部作品。通過接納和吸收西方哲學的模式和方法,馮友蘭從形而上學、人生哲學和方法論三個角度切入,系統(tǒng)研究了孔子、墨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和名家等先秦諸子,以及周濂溪、張橫渠、二程、朱熹、王陽明等宋明道學家的哲學思想,并將其視做中國哲學傳承和發(fā)展的主流加以梳理、闡釋。作者簡介: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1918年畢業(yè)。后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學習西方哲學,192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貒螅沃兄荽髮W哲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1925年起,歷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兼哲學系主任、文科主任,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系主任、秘書長、文學院院長、校務會議主席,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講學。1948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校務會議主席。1952年院系調整后,任北京大學教授,直至去世。還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評議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常務委員,全國政協(xié)委員、常務委員等職。還先后獲得美國普林斯屯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馮友蘭教授曾以“三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釋今古,六書(《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紀貞元”總結了一生的學術成就。他繼承和闡發(fā)了程朱理學的傳統(tǒng),重建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自覺地運用了西方近現代哲學所取得的成就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進行發(fā)掘和闡述,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新體系,推動中國哲學從傳統(tǒng)進入現代,并面向世界,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現代化的新局面,是中西哲學交融的產物,為中國當代哲學的發(fā)展增添了新的篇章,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成為一代哲學宗師。他的主要論著收入《三松堂全集》。目錄:序第一章孔子第二章墨子第三章孟子第四章老子第五章惠施,公孫龍,《墨經》第六章莊子第七章荀子第八章五行,八卦第九章佛教,道教與道學第十章周濂溪,邵康節(jié)第十一章張橫渠及二程第十二章朱子第十三章陸象山,王陽明附錄為什么中國沒有科學——對中國哲學的歷史及其后果的一種解釋中國哲學之貢獻泛論中國哲學中國古代哲學之政治社會的背景中國中古近古哲學與經學之關系怎樣研究中國哲學史?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基礎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