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語言,不僅有文字記載的時間早,而且語匯非常豐富,常常是一人、一事、一物就有許多名稱。根據(jù)我們的搜集統(tǒng)計,魯迅筆名有152個,月亮的各種別稱有200多個,書信的別稱有近250個,妻子的別稱更多,已接近400個。這些別稱有的可以互相代替,有的則因有全稱與簡稱,古稱與今稱,尊稱與謙稱,雅稱與俗稱,譽稱、美稱與貶稱、戲稱等等區(qū)別,運用起來,大不相同。用得好,不僅可以做到用詞準確、褒貶得宜、雅俗適度、語言靈活、合乎禮儀,而且對詩、文、詞、曲、對聯(lián)、謎語的創(chuàng)作、韻腳的選擇、平仄的變化、對仗的工整、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擴大了回旋的余地。而用得不好,不僅做不到語言美,甚至還會鬧出笑話。有鑒于此,多年前我就想把各種別稱搜集起來加以整理,供人參閱。但因忙于事務,無暇及此。離休以后,于1992年開始與李會龍同志一起著手此事。經約兩年集得各類別稱近萬條。初步分類之后,選了一些題目,進一步搜集資料,經過篩選整理,開始撰寫成文。當時深感工程浩大,僅靠二人之力唯恐久久難以竣工。遂于1994年先后約請了宋立民、席云玲、康銳等同志加盟。宋立民同志不僅加盟較早,而且還指導張君民、孫陸軍兩位同學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做了相當一部分稿件的初步整理工作,為最后成文打下了基礎。在書稿撰寫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別稱異名作為一條文化線索,不僅可以上觀國政,下察民俗,幫助理解古代典籍,而且對于揭示古今文化心態(tài),闡釋文化觀念流變,研究地方風俗和方言,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也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