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第二卷繼續(xù)以前的工作內容和方式,記錄和檔案化曾經發(fā)生過的作品、活動、人和事件。這其中,藝術本身可能不是被放在首位的,被突出的是人在其過程中的具體細節(jié)、軌跡、方式這些我認為最有記錄價值的東西。所以在本卷中,舞蹈劇場《生育報告》這樣一個非常舞臺化的表演,在這里已經變成“一群人如何為尋找‘出生和女人、和身體、和我們的環(huán)境的關系’”的過程記錄;紀錄片《鐵路沿線》也幾乎完全離開視覺欣賞,演化成一個被我們社會遺忘的、有關孩子的文字報告;“下半身”這個檔案也不僅僅是和文學、和詩有關。還有,純粹是圍繞一個人而做的“栗憲庭檔案”,其中發(fā)現的是一個和我們這個時代“擺不脫關系”的人,其人生的風雨起落,以及二十多年中國當代藝術環(huán)境的某些寫照?!皹浯鍣n案”以“樹村”這個目前最年輕的一代搖滾人在北京的聚居地為檔案對象,這是《現場》在本卷編輯中的重要發(fā)現,它的意義是,這是一些以音樂為動力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最新一代人,這是一些目前最窮、生活狀況最糟的藝術家,這是一些遠遠還沒有看到燦爛舞臺的音樂人,這也是一些代表了跟那些90年代就成功了的、著名了的各類藝術家格格不入的“新人”。但也正是這些人可以算作是這個新世紀的開頭讓人眼睛一亮、血又熱起來的、不至于一直無聊煩悶下去的原因。也許他們中的一些、甚至全部會被主流吞沒、會被商業(yè)一網打盡、會因為不再年輕然后變得搖滾只是一件皮夾克,但對《現場》重要的是,抓緊記錄曾經或正在發(fā)生的珍貴的這一切從本卷起,《現場》計劃以“樹村檔案”之名陸續(xù)記錄存檔。在《現場》首卷中強調過,檔案的對象并不只是和藝術有關,本卷在“非藝術”方面的檔案除繼續(xù)完成“個人口述:來自江湖”外,還有毛然所做的圖片檔案“民工黑板報”相信會有讀者在翻閱這個檔案時,能夠領會本人在發(fā)現它時那種“《現場》被救了”的感覺。本卷《現場》繼續(xù)上一卷的檔案目錄順序,即從“檔案8”、“檔案9”……繼續(xù)排列下去,下一卷也將如此。目前放膽設想的是能夠達到“檔案100”,如果順利抵達,耗時也會在六七年以上,本人年紀也該50出頭。不過幻想一下,書架上順序排列上十幾卷《現場》,心頭自然也能溫暖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