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銘先生,江蘇溧水人,漢族,1919年2月5日出生。他從小勤奮好學,成績優(yōu)異,熱愛祖國。在讀高中的時候,家鄉(xiāng)被日本侵略者占領。經過半年多的流離顛沛,逃難到了四川,痛感國家和民族所受的屈辱。1938年被保送到中央大學,他選擇了機械系,希望對于發(fā)展工業(yè)振興中華做出貢獻。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又開始感到自己更向往于學習物理學、探索自然規(guī)律。1942年大學畢業(yè)后,去昆明中央機械廠工作了一年,后又回到中央大學機械系任助教,同時學習數學和物理課程。1944年通過了留學生的考試,于1945年被公派到英國學習。楊先生懷著研究物理學、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強烈愿望,于1946年去愛丁堡大學找著名物理學家Max Born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學習理論物理。Max Born教授經過仔細了解,十分賞識他的能力和決心,不拘一格地把他收為自己的學生,并為他提供獎學金。楊先生在愛丁堡大學以超人的毅力,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自學打下了全面、堅實的理論基礎,科研工作進展順利,并于1948年12月獲得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位。接著又在該校從事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間他在科學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他從運動方程出發(fā),首次導出動量在坐標表象中最普遍的表達式和量子條件。后來H.S.Green等人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了一種滿足仲統(tǒng)計(Para Statistics)的廣義量子化方法,接著這種統(tǒng)計法被O.W.Greenberg用到強子的夸克模型中。他在量子場論的研究中導出的狄拉克矩陣求跡的普遍公式,曾被J.M.Jauch及E.Rohrlich作為一個定理收到他們的專著中。 在Max Born教授的啟發(fā)下,楊先生根據Thomas-Fermi模型在合理的核內核子密度分布下,成功地解釋了當時剛發(fā)現的原子核中的幻數,引起了國際上的重視。 在流體統(tǒng)計理論的研究中,他把Born-Green液體理論推廣到了混合液體,并在統(tǒng)計描述下對流體內單個分子進行追蹤,導出了擴散系數。 楊先生深深的體會到,在愛丁堡大學期間,Max Born教授的言傳身教,使他受益匪淺。這位老師的博學和大師風范使他大開眼界。 1951年冬,楊先生滿懷建設新中國的熱情回國,在清華大學物理系任副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后到北京大學物理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1991年曾擔任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學院院士。 楊先生在教學工作中盡心盡力,先后講授過原子物理、量子力學、群論和原子核理論,編寫了多種講義。對于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總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另外,為了我國原子能事業(yè)的需要,還在五十年代末,和于敏先生合作,舉辦了全國核物理講習班,撰寫了《原子核理論講義》。 在科學研究上,楊先生總是在前沿領域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他回國后科研工作主要在原子核理論方面。五十年代末期出現的Brueckner理論,是核多體理論的重要發(fā)展。楊先生通過對核內多次散射的分析,導出了這一理論。六十年代末期,核理論又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是超導體的“對關聯”理論在原子核中的應用。楊先生在1964年提出了處理變形核中核子對相互作用的新方法,與流行的Bogoliubov準粒子方法相比,計算比較簡單,而且避免了粒子數不守恒以及不同激發(fā)態(tài)不正交的困難。這個方法已在有關計算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從七十年代起,楊先生開展了原子核集體運動的微觀研究。國際背景是A.Arima和F,Iachello 在1974年提出了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IBM)的唯象理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掀起了研究原子核低激發(fā)態(tài)集體運動的熱潮。但這個唯象理論還缺乏更為基本的和嚴格的微觀基礎。 為了深化對原子核低激發(fā)區(qū)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楊先生提出了系統(tǒng)的IBM微觀理論。他直接在費米子空間構造有玻色子行為的費米子對,這就嚴格地遵守了泡利原理,避免了偽態(tài)的出現。在構造S、D對時,提出了廣義的算符化的保持粒子數守恒的Bogoliubov變換,將構成S對的核子與攜帶前輩數(Seniority)的核子區(qū)分開來,從理論上和實際上避免了前輩數混合的難題。按照他的微觀理論,玻色子是由模型空間中的矩陣元所定義的具有確定結構的費米子對算符描述的,可直接在選定的模型空間中計算出各種可觀察量與實驗進行比較。他的微觀理論不但可以作為IBM的微觀基礎,也適用于原子核的其它低激發(fā)集體態(tài)。以后,他又擴展了這個理論,引入了關聯空穴對和電荷交換力,成功地處理了滿殼核附近原子核的闖入態(tài)。該理論于八十年代發(fā)表后,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重視和贊賞。1982年他應邀赴意大利Erice國際核物理講習班講授這一理論。1983年根據國際同行的建議,他主持了在蘇州召開的關于原子核集體態(tài)的國際會議。IBM創(chuàng)始人之一F.Iachello1985年邀請楊先生到耶魯大學作訪問教授。德國慕尼黑工業(yè)大學1986年聘請楊先生為客座教授。由東京大學校長,IBM另一位創(chuàng)始人A.Arima教授1987年提出,東京大學與北京大學兩校的核理論研究組簽訂了為期三年的合作協(xié)定,開展原子核集體運動的合作研究。此外,著名的核物理學家H.Feshbach, F.Iachello和I.Talmi在他們的報告和文章中對楊先生的微觀理論做出了肯定的評價。楊先生也因這方面的成果獲得了1985年度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楊先生密切地注視著核物理向更深層次的發(fā)展。由于自七十代以來微觀物質結構和基本相互作用研究的新進展,核物理學也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楊先生及時地將科研組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夸克膠子層次的核物理研究。他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提出了一個根據QCD建立自洽描述真空結構與強子結構的理論框架。楊先生期望進一步考慮強子多體結構及其介質效應后,建立量子強子多體動力學,從而發(fā)展Walecka的QHD理論。 四十多年來,楊先生培養(yǎng)出一大批理論物理和原子核理論的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學人才,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30余名,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成為各單位的業(yè)務骨干,很多是博士生導師。楊先生在帶領年輕人開展研究工作時,總是充分發(fā)揚學術民主,以平等的身份進行學術討論,鼓勵年輕人要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和經驗,大膽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他的優(yōu)良的治學作風,給年輕人做出了榜樣。楊先生年過八旬之后,仍然不停的工作,活躍在科研第一線。在他與以前的學生的一次聚會中,他說自己好像是神活里那位受到天神的懲罰要不停地跑步的人。這充分說明了他對工作的使命感。為了能更好地工作,他長期堅持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體育鍛煉,他的工作熱情總是那么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