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書法史,自東漢以來,直至清代中葉,可以說是一部帖學的發(fā)展史,其中六朝碑版并未受到歷代書家的重視,唐人雖以楷法見長,但所有書家大多數致力于對二王的研究,宋以后則專注于行草,刻帖之風漸盛,雖歷代大家迭出,但由于受到刻帖的限制,文人墨客,竟相仿效。但我國古人法帖墨跡一經刻工上石,面目已非,再加上輾轉翻刻,每況愈下,而一些新出土的六朝墓志雖下真跡一等,但是基本上能保持作者的原有風貌,無疑在我國書法史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清代中葉后的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篆隸和六朝楷法上,于是出現了一種尚質的復古趨勢,并一直延續(xù)到現在。我國古人法帖墨跡一經刻工上石,面目已非,再加上輾轉翻刻,每況愈下,而一些新出土的六朝墓志雖下真跡一等,但是基本上能保持作者的原有風貌,無疑在我國書法史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其實就學書的方法而言,碑可以強其骨,帖可以養(yǎng)其氣,就楷法而言,打基礎可學習唐碑,求變化可以繼臨北碑,皆不可偏廢,北碑猶如蘊藏在深山的魁寶,已閃爍出它的熠熠光芒,是前人未經開發(fā)的原始資料。本書刊印了北魏時期的代表作《元彬墓志》,提供給廣大的書法愛好者一份極具參考性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