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馬的小說人物的非凡之舉,原動力固然因人而異,其中不乏高尚的忠誠、友情、正義感和狹義精神,但是幾乎無一例外地受貪欲的驅使。他們貪圖榮譽、金錢、女人、權力,貪圖美酒佳肴,還渴望情仇……由希臘宙斯等諸神所開創(chuàng)的貪欲和復仇的傳統(tǒng),源遠流長,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又發(fā)揚光大;從拉伯雷到伏爾泰,再到大仲馬,可以說一脈相承。《三個火槍手》的故事背景,則是一樁宮闈密謀和拉羅舍爾圍城戰(zhàn),場景頻頻變化,忽而路易十三宮廷,忽而紅衣主教府,忽而火槍手衛(wèi)隊隊部,忽而鄉(xiāng)村客棧,忽而修女院,忽而拉羅舍爾圍城戰(zhàn)大營,忽而英國首相白金漢府……每一處作者都不多加描述,但是每一處都因為有參與密謀的人物經過,便喪失了日常的屬性,增添了特異的神秘色彩,故而常景而非常景了。事非常事。大仲馬不是現實主義作家,無意像巴爾扎克等作家那樣,繪制社會畫卷。基督山伯爵恩仇兩報,猶如神話,表面常事掩飾著非常事,事事都驚心動魄,引人入勝。本書是大仲馬的成名作,是一部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杰出通俗小說。小說將宮廷爭斗、風流韻事與三個火槍手的冒險經歷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讀來生動曲折,在藝術上塑造了一群生動鮮明、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在思想內容上也真實再現了十七世紀上半葉法國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明爭暗斗、互相傾軋的政治局勢。一個多世紀以來,本書已被世界各國譯成多種文字。人事滄桑,星移斗轉,但本書始終風靡于世,膾炙人口,一直暢銷不衰,成為一部受世人推崇的世界文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