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敝畬W起原很早,而發(fā)達很遲,《呂氏春秋》所記“三豕涉河”的故事,已具有校勘學的基本成分。劉向、劉歆父子校書,能用政府所藏各種本互勘,就開校讎學的風氣。漢儒訓注古書,往往注明異讀,是一大進步。《經典釋文》廣收異本,遍舉各家異讀,可算是集古校勘學之大成。晚唐以后,刻印的書多了,古書有了定本,一般讀書人往往過信刻板書,??敝畬W幾乎完全消滅了。十二世紀晚期,朱子斤斤爭論《程氏遺書》刻本的是非;十三世紀之初,周必大校刻《文苑英華》一千卷,在《自序》中痛論“以印本易舊書,是非相亂”之失,又略論他校書的方法;彭叔夏作《文苑英華辨證》十卷,詳舉他們校讎的方法;清代校勘學者顧廣圻稱為“校讎之楷?!?。彭叔夏在《自序》中引周必大的話:校書之法,實事是正,多聞闕疑。他自己也說:叔夏年十二三時,手鈔《太祖皇帝實錄》,其間云“興衰治□之源”,闕一定,意謂必是“治亂”。后得善本,乃作“治忽”。三折肱為良醫(yī),信知書不可以意輕改。這都是最扼要的??狈椒ㄕ?。所以我們可以說,十二三世紀之間是??睂W的復興時代。但后世校書的人,多不能有周必大那樣一個退休宰相的勢力來“遍求別本”,也沒有他那種“實事是正,多聞闕疑”的精神,所以十三世紀以后,??睂W又衰歇了。直到十七世紀方以智、顧炎武諸人起來,方才有考訂古書的新風氣,三百年中,??敝畬W成為考證學的一個重要工具。然而治此學者雖多,其中真能有自覺的方法,把這門學問建筑在一個穩(wěn)固的基礎之上的,也不過寥寥幾個人而已??v觀中國古來的??睂W所以不如西洋,甚至于不如日本,其原因我已說過,都因為刻書太早,古寫本保存太少;又因為藏書不公開,又多經劫火,連古刻本都不容易保存。古本太缺乏了,科學的校勘學自不易發(fā)達。王念孫、段玉裁用他們過人的天才與功力,其最大成就只是一種推理的校勘學而已。推理之最精者,往往也可以被版本的不足,但校讎的本義在于用本子互勘,離開本子的搜求而費精力于推敲,終不是??睂W的正軌。我們試看日本佛教徒所印的弘教書院的《大藏經》及近年的《大正新修大藏經》的??惫ぷ鳎涂梢悦靼淄评淼男?辈贿^是??睂W的一個支流,其用力甚勤而所得終甚微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