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夢麟先生的自傳《西潮》,值得一讀。半個世紀前,該書英文版在美出版,便受歡迎。半個世紀后的今天,讀到此書,其中記錄的個人經驗和提出的問題,還能讓人久久回味,并且書中優(yōu)美的文字始終讓人感受到閱讀的決意,一本書能做到這樣,實屬不易。蔣夢麟先生早歲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杜威?;貒笤伪本┐髮W校長、浙江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西南聯大校務常委之職。在抗日戰(zhàn)爭即將結束之際,蔣先生積大半生的入生經驗,用英文寫成自傳(西潮》,以一已經驗,講述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來七十年中,西方工業(yè)化思潮對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由于作者的博學,并且長期擔任國民政府的文化官員,對許多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和體會,因而,假若我們掀開其中的政治偏向不談,而將此書當作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變化著的外部世界的個人體會來接受的話,的確可以發(fā)現,此書包含的內容實在豐富,難怪1945年英文版在美國耶魯大學出版后,產生了較大反響。1959年臺灣中華日報社將蔣先生親自用中文重寫一遍的《西潮》出版時,該書的銷路也一直不錯。像蔣夢勵先生這樣一位深受美國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教育家,思想的參照標準有意無意,常常是“西化”的。這本自傳以《西潮》為書名,說的是近代西方工業(yè)化思潮對中國本士的沖擊,實際上他強調的是,中國社會正是在這股“西潮”的沖擊下,才開始了現代化進程。因此,《西潮》不只是講了一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個人成長歷史,而且這種個人歷正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中國社會現代化初期的社會人生經歷。關于這種社會人生的經歷,全書分七部分內容,詳加記錄,毋庸我再來復述。從讀者角度,我覺得有二點值得注意。第一,作者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像蔣先生這樣一位自幼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知識分子,在轉向對西學的學習、接受和價值認同過程中,對其思想影響至深的因素,還是當時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F在研究自由主義思潮的學者,往往強調西方自由主義思潮中人道主義精神、個人觀念、自由意志觀念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所產生的思想想力,這從思想的流變過程來講,的確如此,但從思想的選擇關系而言,還必須強調中國近代社會面臨的巨大危機,催迫著每位有良知的中國知識分子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正是這種強烈的危機感,使得許多中國士人壓抑了個人對中國文化的欣賞趣味,而從理智上選擇對西方近代科學文化成就的接受。所謂理智上的接受,是指這些中國知識分子不是以一己之好惡來評判事物,而是通過思想上的分析、比較、認識、理解,來學習和接受“西學”。假若沒有這種危機感的催迫,我想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既不會這樣迫切地接受“西學”,也不會這樣堅定地將西方工業(yè)化道路,當作中國社會謀求幸福、富強的唯一通途。蔣先生在自傳中反復強調中日甲午戰(zhàn)爭給予一般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刺激,他記錄了自己早年游覽日本時,見到當地展出的被繳的中國軍隊的武器和軍旗時,禁不住淚流滿面的情景。這種民族危難的切膚之感,是每一位生活于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心中,無法抹去的隱痛,當然,也是驅使他們接受西學的思想內驅力。從這一意義上講,接受“西學”,是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在付出了血的代價后,獲得的寶貴經驗。正是在與“西湖”的不斷交往中,中國社會才有可能進入現代化的過程之中,自由、民主、科學、人道主義等思想觀念,才會在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中產生共鳴。第二點值得關注的是,蔣夢滋先生這一輩人在接受“西學”時,深受西方進化論的影響,他們相信社會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在《西潮》中,蔣先生認為進地論比中國傳統的盛世亂世輪回說要深刻。因為進化論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換句話說,社會的變化、發(fā)展不是自然生成,而是社會成員努力工作、相互競爭的結果。這種進化學說的確包含了積極向上的因素,但也應該看到,對進化論本身,蔣先生并沒有給予批判地理解,特別是對進化論所孕育的越激進越好、越革命越好的激進主義思潮,《西潮》中沒有給予有力的反省。當然,這或許是作者出于寫作體例的要求,只側重于記錄西潮沖擊下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方方面面。蔣先生晚年準備撰寫一部重在反映中國社會自身變化的書稿,這就是后來以遺稿面目出現的《新》,可惜該書未完成,我們無法見到蔣先生在這些問題上的全面思考。由于作者立場的局限,本書中對某些人物和事件的敘述、評判有不妥之處,或是錯誤之處,為了保持原貌,都未作刪改,相信讀者能夠鑒別。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