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提琴曲創(chuàng)作曾經有過一個以直接改編既有傳統(tǒng)樂曲或民歌為主的階段,寫下了一批廣泛流傳的優(yōu)秀作品,為使小提琴這種外來樂器逐漸適應表現民族音樂的風格,在外來作曲技法與民族曲調綜合上作了多方面有益的探索。而這個集子的13首作品只有《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和《廣陵散》直接編配既有的曲子,不少作品以不同方式自由擇取某一地區(qū)或民族原有曲調中的因素,以表現該地區(qū)或民族獨具的音樂風格。更有一些是作曲家自由寫作的作品。這應是前一階段合理的發(fā)展,較前有更廣闊的前景。這個集子中的作品,小提琴演奏技巧難易的跨度很大,寫作技巧簡繁的跨度也大。有的作品在駕馭繁難多樣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上下功夫,有的作品結合特定內容在開辟新的寫作技法上大膽嘗試,有的作品運用傳寫作技法著力表情達意力求完整。這種作品的多資多彩,正表現了80年代在開放政策鼓舞下,我國器樂曲創(chuàng)作空前活躍的一個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