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朝圣路》是周國平前幾年發(fā)表散文的結集。關于書名,作者解釋說,一是因為其中自己比較滿意的文章幾乎都是讀了那些精神朝圣者的書而發(fā)的感想;二是因為自己寫作時心中常懷想著那些隱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專業(yè)從事哲學研究的周國平博士在央視《讀書時間》中說,搞哲學大致上有三種方式:一是創(chuàng)建新的哲學學說、體系、流派,像康德、黑格爾們那樣,他自認“不是這塊料”;二是當作學問來搞,研究哲學中的某個小領域,某個范疇,他是吃這碗飯的,“這方面的工作總是要做一些”;三是把哲學當作對人生一些根本問題的感悟和思考,并以合適的方式把這所悟所思表達出來?!霸谶@方面,我覺得散文對于我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印象中,周國平僅在廣義上才承認自己算得上是個哲學家,言辭謹慎。倒是對“思想者”,他有過一個定義:第一,擁有既具根本性又真正屬于自己的、具有重要精神意義的問題;第二,擁有既具哲學性又真正屬于自己的眼光。周國平不曾自詡,但他已然是一個深邃的思想者?!陡髯缘某ヂ贰肥侵車角皫啄臧l(fā)表散文的結集。關于書名,作者解釋說,一是因為其中自己比較滿意的文章幾乎都是讀了那些精神朝圣者的書而發(fā)的感想;二是因為自己寫作時心中常懷想著那些隱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周國平說,他此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讀書和寫作。讀寫對于任何一位作家乃至業(yè)余習作者來說,都是無須贅言的基本活計,但不少人對其重要性的排序及其神圣感卻缺乏全面的認識,在周國平看來,讀書和寫作兩者中,讀書始終是第一位的。寫作固然使他獲得了許多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并不能代替讀書的快樂。他說,“有時候我還覺得,寫作侵占了我的讀書的時間,使我蒙受了損失。寫作畢竟是一種勞動和支出,而讀書純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發(fā)愿,今后要少寫多讀,人生幾何,我不該虧待了自己”。相對于教科書和專業(yè)書這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有用的書”,周國平更愛讀所謂閑書,也即“無用的書”。他覺得,讀“有用的書”固然可以獲得立足于社會的職業(yè)技能,但“無用的書”也并非真的無用,那恰恰是一個人精神生長的領域。對此,他的驚駭之言———“一個人的成長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讀書,相比之下,課堂上的收獲顯得微不足道?!辟M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敝辽倬途袷澄锒裕@句話是對的。從一個人的讀物大致可以判斷他的精神品級。真正的好書,都無一例外地真實記錄了優(yōu)秀靈魂的內在生活...[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