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說明MPA的培養(yǎng)目標是政府部門和非政府公共機構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的公共管理專門人才。MPA的教育質量首先取決于MPA課程。MPA課程設置應遵循的原則是:1.全面反映MPA的培養(yǎng)目標,體現(xiàn)MPA的社會價值及社會認識水準,培養(yǎng)學習者對公共管理的專業(yè)興趣。2.指明MPA的培養(yǎng)途徑。通過課程學習,造就具有現(xiàn)代化公共管理理論和公共政策素養(yǎng),掌握先進分析方法及技術,熟悉某一具體公共管理或政策領域的領導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務人才。3.為全社會的學習、教育與培訓提供一種范式,幫助在職工作者提高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v觀各國MPA教育,MPA課程設置具有以下主要特點:1.面向當代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踐,著力培養(yǎng)寬口徑、復合型、應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層次人才。改變一般研究型研究生課程以理論性、描述性和介紹性課程為主的培養(yǎng)模式,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緊密圍繞和落實于公共管理能力建設,為學員提供發(fā)展領導才能、公共管理才能的空間。2.面向解決復雜社會問題的政策分析方法與技能,提供經過學院教育才能獲得的定性、定量等專業(yè)的分析工具,使學員具備更高層次的專業(yè)素養(yǎng),掌握本專業(yè)的定性、定量分析工具。3.面向專業(yè)領域的專門化知識技能。每個學員都有自己選擇的專門化領域,并與公共f理、公共政策相關聯(lián)。MPA課程設置體現(xiàn)通才與專才相結合,跨學科、綜合性和交叉性強的特點,培養(yǎng)有專業(yè)領域特長的高級公共管理專門人才。4.面向不斷變化、發(fā)展著的實際需要。MPA課程設置是開放的體系,根據(jù)實踐的變化及其帶動的人才需求的變化,不僅要更新課程內容,而且要適時調整專業(yè)領域,改變課程設置。MPA教學對象的專業(yè)領域差異很大。課程設置上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處理共同課、專業(yè)課、選修課之間的比重關系和學分分配。各國對課程類型的分類有所不同,但結構是相似的。我國MPA課程設置分為三類,共48學分。第一類是核心課程,提供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論、方法及技術,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基礎知識,共10門課30學分;第二類是方向性必修課,即專業(yè)領域必修的課程,這類課程也必須具備MPA課程設置的特點,學員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在課程菜單中進行選擇,共4~5門課10學分;第三類是選修課,原則是多樣化、前沿性、務實性,由學員任選,共3~4門課8學分。各MPA試點院校在二、三類課程的設置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核心課程是相同的。確保MPA的教育質量,首先是教師教好、學員學好MPA核心課程。我國MPA核心課程的設置,經過專家們充分論證,教育、人事主管部門的審定批準,共有10門,其中1門為各校自定,其余9門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外國語;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政治學;公共經濟學;行政法;定量分析方法;信息技術及應用。為了指導MPA試點院校核心課程的教學,全國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yè)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組織專家,精心撰寫核心課程教學大綱,并經廣泛征求意見,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這對于指導和規(guī)范MPA教育,無疑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希望各院校在使用大綱的過程中,不斷提出改進意見,以利于大綱的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全國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yè)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200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