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積弱,為什么中國會從世界強國淪落到落后挨打的局面?無數的仁人志士都在探究的原因。在本書作者看來,相對于其他國家的發(fā)展經驗,我們必須特別重視韓國、國為韓國是在與中國幾乎完全一樣的土壤上取得的成功。韓國與中國之間存在著太多的相似性,從文化傳統(tǒng)到風俗習慣。但是,雖然韓國人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上為我們作出了出色的榜樣、中國人卻視而不見。本書通過十余篇文化隨筆探討了中韓兩國在社會發(fā)展中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以韓國之長攻中國之短,以期引起國人的反思。其中《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什么》、《中國人偉國人國民性比較研究》等篇仁在網上曾引發(fā)過激烈的爭論。中國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中國人的性格氣質因此存在許多缺陷。只有象韓國人那樣奮然前行,用大力氣去改變社會制度機制中至今仍然存在的種種不合理,才能使中國人的性格氣質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反思國民性的努力應該最終指向對制度對經歷的反思。只有在中國真正雄起在世界上之后,只有在一個成功、公平、每個人都能揚眉吐氣的社會里,中國人才能重拾春秋的剛強和盛唐的自信,重新找回一個泱泱大國人民的感覺。作者簡介:張宏杰,蒙古族,1972年出生于遼寧,1994年畢業(yè)于東北財經大學,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文學院合同制作家。已出版文化隨筆集《千年悖論-解讀歷史的另一種方式》、《另一面——歷史人物的另類傳記》。目錄:學習日本還是學習韓國(代序)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什么中國人韓國人國民性比較研究韓國人如何對待傳統(tǒng)民族主義在韓國韓國反腐之路對中國的啟示重本還是重末:中韓教育政策之比較韓國是怎么解決農村問題的獨島的光榮“韓流”興起的秘密漢城散記也談廁所(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