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致 謝
導 論
第一編 理論框架
第一章 心靈的聯合
第一節(jié) 互動儀式的一般理論
第二節(jié) 知識分子的互動儀式
第三節(jié) 機遇結構
第四節(jié) 思維社會學
第二章 代際網絡
第一節(jié) 稀少的重要創(chuàng)造
第二節(jié) 誰能名垂青史?
第三節(jié) 不重要的哲學家有何作為?
第四節(jié) 學術生活的結構模型:中國和希臘的長時段鏈條
第五節(jié) 個人聯系的重要性
第六節(jié) 結構的角逐
第三章 關注空間的分割:古希臘的例證
第一節(jié) 學術的少數法則
第二節(jié) 爭論網絡的形成與希臘哲學的萌發(fā)
第三節(jié) 有組織的學派能持續(xù)多久?
第四節(jié) 少數法則危機與后蘇格拉底時期的創(chuàng)造
第五節(jié) 希臘化時代的立場重組
第六節(jié) 羅馬人的基礎和第二次重組
第七節(jié) 宗教兩極分化的誘因
第八節(jié) 基督教與異教統(tǒng)一陣線的總決戰(zhàn)
第九節(jié) 兩種創(chuàng)造模式
第二編 學術共同體比較史
——第一部分:亞洲道路
第四章 對立中的創(chuàng)新:古代中國
第一節(jié) 古代中國的哲學對立
第二節(jié) 漢代的中心化:官方儒學及其反對派的形成
第三節(jié) 外部支持的反復
第四節(jié) 士大夫的文化:清談運動和玄學
第五節(jié) 階級文化與中國本土哲學創(chuàng)造性的停滯
第五章 學術世界的內外政治:印度
第一節(jié) 宗教主導的社會政治基礎
第二節(jié) 哲學派別的宗教基礎:吠陀儀式論者的分化與重組
第三節(jié) 導師的激烈競爭
第四節(jié) 寺院運動與禪定神秘主義的理想
第五節(jié) 反寺院運動與印度教世俗文化的形成
第六節(jié) 學術關注空間的分割
第七節(jié) 佛教與印度教的分水嶺
第八節(jié) 后佛教時期學術領域的重建
第九節(jié) 印度教哲學的衰落與經院主義和折衷主義
第六章 組織基礎的革命:中國的佛教與理學
第一節(jié) 佛教與中古中國的組織變革
第二節(jié) 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學術外交關系
第三節(jié) 中國佛教的哲學創(chuàng)造
第四節(jié) 禪宗革命
第五節(jié) 理學的復興
第六節(jié) 中國形而上學的微弱繼續(xù)
第三編 學術共同體比較史
——第二部分:西方道路
第七章 本土思想與外來思想的;中突:伊斯蘭教、猶太教與基督教
第八章 學術擴張作為一把雙刃劍:中世紀的基督教世界
第九章 網絡雜交與科學的迅速發(fā)現
第十章 世俗化與哲學的元地域性
第十一章 知識分子接管基地:德國大學革命
第十二章 后革命的條件:哲學難題的邊界
第十三章 作者市場與學院網絡:法國的聯系
第四編 元反思
第十四章 觀念的社會生產中的系列與分支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