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說道,還是要說百姓自己的東西。特別是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不斷地變革,道教也日漸衰微。而百姓們看重的自然是自己的日子和現(xiàn)實生活。他們不可能脫離現(xiàn)實而去追求逍遙自在,神仙境界只能是夢幻中的自慰和瞬間的超脫。單靠宗教是不可能改變他們現(xiàn)實中的命運的。何況千百年來,長期生存在封建社會土地上的農民百姓,識字文化是談不上的,道家理論、道教教籍對他們簡直是天書,是風馬牛不相通的。可是百姓們出于尋求精神上的寄托和解脫,看到身邊的道教組織熱鬧的傳道形式,耳聞著爛熟的仙道故事,什么玉帝王母、老君黃帝、花神玉女,狐仙蛇精、龍王火神、上下八仙、孫武關圣、閻王灶爺、工匠魯班、神醫(yī)華佗、妓院管仲、商賈范蠡等;加之大觀小廟塑像色彩各異,煙火不絕,拜者如織,不免隨俗而入,關于真正的教籍經義大多教眾恐怕連皮毛都不曾見及。在他們眼中,道教就是自己熟稔于口的說道,是更近乎于士農工商等階層平民形象的故事。百姓是樸實的,他們的故事也是樸實的。道教可以將百姓的故事改變成純粹的說教工具,以圖左右百姓入教信爺。但百姓的信仰依舊是口頭上的仙道故事,他們借助這仙道故事形象地反映自身的生活,表達自身的思想感情和審美需求,即便這些傳說故事中有相當程度的迷信色彩,甚至這種迷信也會麻醉他們的神經,但他們并不去計較,對現(xiàn)實生活的無奈驅使他們去說自己想說的故事,即便是宗教——道教的故事,在百姓說來,也是按照百姓的思維方式和心想的藝術形象還原回現(xiàn)實生活中來。這種復歸于生活的神仙人物故事,無疑比純煽動的道教故事更生動、更豐滿、也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