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藝術教室”叢書是為大學開展藝術教育編撰的。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的傳播與技能的培養(yǎng),更是為了標志著人類文明進程與社會進步的人格養(yǎng)成,大學教育尤其如此??鬃诱f“入其國,其教可知”,孔子的意思是說,通過詩、書、樂、易、禮這些不同的教材與科目、不同的教育模式教化國民,會在民眾人格養(yǎng)成中起到不同的效用。歐洲工業(yè)革命以來逐漸成形的現(xiàn)代教育體系極大地豐富了教育的內涵,國民教育所使用的早就已經不再局限于某種單一的教材與教育模式。從人格養(yǎng)成的角度看,多種科目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更適宜于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但對于中國而言,這個教育體系的引進為時太短,還遠遠未到成熟的地步,其中難免會有不少缺失,而藝術教育方面的嚴重滯后,就是這種缺失的重要表征之一。相對于更能直接地培養(yǎng)人們經世致用能力的科目,尤其是自然科學方面的科目以及其他實用性科目而言,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藝術教育在整個基礎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遠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人是有精神生活并且需要精神生活的動物,在人格養(yǎng)成的過程中,藝術教育的特殊意義就在于通過詩意的方式陶冶人的性情,豐富人的心靈,由此充實人們的精神世界。在人類物欲急劇膨脹以至于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追求嚴重失衡,人格被扭曲了的時代,藝術因其具備有助于人格健康發(fā)展的矯正作用,它對于人類生存與未來的特殊意義,正在越來越清晰地凸顯在我們面前??鬃觾汕Ф嗄昵熬鸵呀浾J識到“溫柔敦厚,詩教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確實,性情中的“溫柔敦厚”,尤其是不失之于“愚”的溫柔敦厚并不能生而得之,它需要后天的教育與培養(yǎng)。如果我們認同孔子所推崇的這種人格境界,就不難認同藝術的價值,以及藝術教育的價值。誠然,隨著越來越多有識之士開始提倡實施素質教育,藝術教育的意義也日益成為社會共識,20世紀90年代中葉以后,國內藝術教育開始迅速升溫,除各地原有的藝術專業(yè)院校和中等藝術專業(yè)學校升格成立的藝術專業(yè)院校外,普通的綜合性大學也紛紛在公共藝術教研室基礎上新建藝術系科、專業(yè)。然而,因為長期以來藝術專業(yè)教育領域偏重于技術層面的教學,史、論方面的基礎研究嚴重滯后,各地普遍感覺缺乏合適的教材與教學參考資料,普通高校藝術系科、專業(yè)的基礎藝術史論教材,尤其是針對非藝術專業(yè)的大學生普及藝術基礎知識所需的合格教材與教學參考資料的需求尤顯迫切。因此,組織專家編寫一套藝術史、論著作,以不同門類的史、論著作構成一個格局相對完整的藝術史論文庫,實為契合時機之舉。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邀集國內各藝術門類的著名專家,編撰了這套叢書,它包括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五大門類,每個門類均分為史、論以及資料三冊,使讀者一冊在手,能夠基本了解該門類藝術的整體狀況或該門類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掌握該領域最重要的歷史文獻。而各位作者都是在所涉領域浸淫多年,學有所長且思想敏銳、見解不凡的專家,因此才有可能以較為適中的篇幅,傳遞各藝術門類最核心的知識與最值得思考的觀念。這樣的設計,意在使該文庫體現(xiàn)出坊間類似圖書所缺乏的實用性與鮮明特色,也更適宜于非專業(yè)藝術院校的藝術系科教學、藝術院校師生研習非本專業(yè)藝術門類課程,以及培養(yǎng)普通大學生接觸與欣賞藝術的興趣。藝術隨人類文明的誕生而誕生,隨人類文明的進程不斷變易;因此,每個民族都發(fā)展出了各種門類的藝術,但每個文明發(fā)展進程中出現(xiàn)的藝術又有所不同。即使同一藝術門類,不同民族在美學取向與發(fā)展路徑上也會有很大的差異。藝術經常是民族的,它又是全人類的事業(yè);如何兼顧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對于這套叢書的所有作者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將藝術視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賦予藝術研究世界性的視野,是本套叢書努力要體現(xiàn)的新的藝術觀,也是當代中國藝術研究領域的諸多專家們對全球化時代的一種特殊回應。因此,這套書在編撰過程中,始終注意到將每一民族的藝術視為世界藝術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加以論述。要最終達到這樣的目標,還需要更多的專家學者共同奮斗,我們所做的只是一種新的嘗試;是否已經比較接近預想的目標,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了這一目標,還有待于讀者和同行們的檢驗。我們期待著讀者與同行們的反饋,希望這套書能為讀者們打開藝術之門,并且讓讀者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