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慰藉》選取了六位哲人——蘇格拉底、伊壁鳩魯、塞內加、蒙田、叔本華和尼采。在這六位哲人中,有寧靜內斂的智者,有世俗而講求實際的生活導師,也有頗具詩人氣質、勃發(fā)著生命意志沖動的強人、狂人。德波頓這種選擇處理的方式很見用心。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的土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向講求儒、佛、道的調劑互補。在德波頓的書中,我們是否也可以看到這種調劑傾向呢?哲學家,特別是那些以所謂體系完美而著稱的大哲學家,如黑格爾,往往會使普通人敬而遠之,但在德波頓看來,真正的哲學不應遠離普通人及其世俗的生活,而只關注弄清一些抽象的哲學定義;不應只是提出一些毫無意義的假設,而對于人們該如何生活得更好等至關重要的問題不聞不問。作者是英國人,而二十世紀一些聲名顯赫的英國、美國的哲學大家,如羅素、懷特海、艾耶爾竟無一人能有緣入選該書。這或多或少透露了作者對二十世紀英美哲學的評判。羅素和懷特海都力圖將抽象的思辨還原為數(shù)學,而艾耶爾則更是直接地認為哲學是個封閉的系統(tǒng),它與現(xiàn)實生活無關。這樣一來,他們的哲學大概就真的不能給人的生存以慰藉了。難怪比較關注人類當下生存狀況的德波頓要將他們排除在其《哲學的慰藉》之外。盡管古往今來被稱為哲學家的思想者千差萬別,還是有可能在相隔幾世紀之間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點就是忠于“哲學”一詞希臘文的原意——“愛”“智慧”。他們的共同愛好,就是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們說一些寬慰而切合實際的話;他們的共同精神就是不向世俗低頭,堅持獨立思考。徳波頓以其特有的英國式筆調引領我們進行了一次輕松的哲學之旅,典雅漂亮,幫助我們走近蘇格拉底、伊壁鳩魯、蒙田、尼采、叔本華等大師的精神世界,使我們發(fā)現(xiàn),人生的悲苦、困頓和欲望引起的煩惱在他們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