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蜂窩概念和蜂窩無線系統(tǒng)標準
1. 1 蜂窩形狀. 結構和類型
1. 1. 1 蜂窩小區(qū)形狀和結構
1. 1. 2 蜂窩小區(qū)類型
1. 2 服務質量指標
1. 2. 1 話音質量指標
1. 2. 2 通信概率
1. 2. 3 接收點最低必需接收電平和接收機輸入端最低接收功率
1. 2. 4 服務等級
1. 3 越區(qū)切換和信道分配
1. 3. 1 越區(qū)切換機理
1. 3. 2 越區(qū)切換種類
1. 3. 3 越區(qū)切換順序
1. 3. 4 信道分配
1. 4 多址技術
1. 4. 1 頻分多址(FDMA)
1. 4. 2 時分多址(TDMA)
1. 4. 3 碼分多址(CDMA)
1. 5 干擾和系統(tǒng)容量
1. 5. 1 FDMA模擬蜂窩系統(tǒng)容量
1. 5. 2 TDMA數(shù)字蜂窩系統(tǒng)容量
1. 5. 3 CDMA蜂窩系統(tǒng)容量
1. 5. 4 FDMA, TDMA和CDMA的系統(tǒng)容量比較
1. 6 頻率復用
1. 6. 1 頻率復用距離
1. 6. 2 頻率復用模式
1. 7 系統(tǒng)擴容技術
1. 7. 1 小區(qū)分裂
1. 7. 2 扇區(qū)化
1. 7. 3 天線下傾
1. 8 常用的幾種蜂窩系統(tǒng)和標準
1. 8. 1 模擬系統(tǒng)技術參數(shù)
1. 8. 2 AMPS模擬系統(tǒng)
1. 8. 3 TACS模擬系統(tǒng)
1. 8. 4 GSM數(shù)字系統(tǒng)
1. 8. 5 CDMA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第2章 傳播預測模型
2. 1 移動通信傳播環(huán)境
2. 2 移動無線環(huán)境傳播機理
2. 3 自由空間傳播
2. 4 地面反射的傳播
2. 4. 1 地面反射系數(shù)
2. 4. 2 球形地面的反射
2. 4. 3 平坦地面的反射
2. 4. 4 粗糙地面的反射
2. 5 地形障礙物的繞射
2. 5. 1 惠更斯原理
2. 5. 2 菲涅爾區(qū)
2. 5. 3 繞射損耗
2. 5. 4 多刃峰繞射
2. 6 建筑物墻面的透射
2. 7 宏蜂窩預測模型
2. 7. 1 多建筑物區(qū)分類
2. 7. 2 Egli模型
2. 7. 3 Longley-Rice模型
2. 7. 4 Lee模型
2. 7. 5 Okumura-Hata模型
2. 7. 6 Ibrahim-Parsons模型
2. 7. 7 Ikegami模型
2. 7. 8 Walfish-Bertoni模型
2. 7. 9 Allsebrook-Parsons模型
2. 8 微蜂窩預測模型
2. 8. 1 雙射線模型
2. 8. 2 多射線模型
2. 8. 3 多縫隙波導模型
2. 8. 4 Uni-Lund模型
2. 9 室內傳播模型
2. 9. 1 對數(shù)距離路徑損耗模型
2. 9. 2 衰減因子模型
2. 9. 3 Keenan-Motley模型
2. 9. 4 改進型經驗模型
2. 10 一致性繞射理論(UTD)
2. 11 射線跟蹤技術
2. 11. 1 環(huán)境特征信息及描述
2. 11. 2 射線跟蹤的基本原理
2. 11. 3 射線傳播模型
2. 11. 4 射線跟蹤加速技術
2. 12 移動環(huán)境的多徑傳播
2. 12. 1 多普勒頻移
2. 12. 2 多徑信道脈沖響應模型
2. 12. 3 移動多徑信道參數(shù)
2. 12. 4 衰落效應
2. 13 移動無線信道統(tǒng)計分析
2. 13. 1 Rayleigh分布
2. 13. 2 Ricean分布
2. 13. 3 對數(shù)正態(tài)分布
2. 13. 4 三種累積分布的比較
參考文獻
第3章 基站天線及其附屬設備
3. 1 移動系統(tǒng)天線概述
3. 2 天線基本特性和基本參數(shù)
3. 2. 1 單線駐波天線
3. 2. 2 偶極子天線
3. 2. 3 天線基本參數(shù)
3. 3 基站天線
3. 3. 1 天線系統(tǒng)要求及分類
3. 3. 2 全向基站天線
3. 3. 3 扇形基站天線
3. 3. 4 賦形波束天線
3. 3. 5 智能天線技術
3. 4 移動臺天線
3. 4. 1 移動臺天線設計要求
3. 4. 2 車載天線類型
3. 4. 3 手機天線
3. 5 天線分集及合成技術
3. 5. 1 天線分集
3. 5. 2 合成技術
3. 6 移動環(huán)境天線性能估算
3. 6. 1 平均有效增益的理論表示式
3. 6. 2 入射波的理論模型
3. 6. 3 偶極子天線的平均有效增益分析
3. 7 天線共用技術及收發(fā)天線隔離度
3. 7. 1 發(fā)射天線合成器
3. 7. 2 接收機多路耦合器
3. 7. 3 雙工器
3. 7. 4 饋線
3. 7. 5 天線隔離度
3. 8 接收機噪聲系數(shù)
3. 8. 1 噪聲等效帶寬
3. 8. 2 噪聲系數(shù)
3. 9 輻射功率. 功率和場強轉換關系
3. 9. 1 有效輻射功率
3. 9. 2 功率和場強轉換關系
3. 9. 3 天線增益單位和場強單位
3. 10 蜂窩直放站
3. 10. 1 概述
3. 10. 2 直放站的工作原理
3. 10. 3 設計準則
參考文獻
第4章 干擾計算和分析
4. 1 概述
4. 2 外部噪聲干擾
4. 3 同信道干擾機理及計算
4. 3. 1 同信道干擾產生機理
4. 3. 2 同信道干擾概率計算
4. 3. 3 同頻干擾預測模型
4. 3. 4 干擾源自動識別算法
4. 3. 5 降低同頻干擾的措施
4. 4 鄰信道干擾機理及計算
4. 4. 1 發(fā)信機的寄生輻射
4. 4. 2 接收機對鄰道干擾的抑制能力
4. 4. 3 鄰道干擾計算模型
4. 4. 4 降低鄰頻道干擾的措施
4. 5 互調干擾機理及計算
4. 5. 1 無互調信道組
4. 5. 2 發(fā)射機互調
4. 5. 3 接收機互調
4. 6 遠近效應
參考文獻
第5章 頻率分配算法和技術
5. 1 概述
5. 2 頻率分配數(shù)學模型
5. 2. 1 干擾和約束條件
5. 2. 2 頻率分配數(shù)學模型
5. 3 規(guī)則蜂窩網的頻率分配
5. 3. 1 N=7的頻率規(guī)劃方案
5. 3. 2 N=7/21的頻率規(guī)劃方案
5. 3. 3 N=4/24的頻率規(guī)劃方案
5. 3. 4 N=4/12復用方式的頻率規(guī)劃方案
5. 3. 5 N=3/9的頻率規(guī)劃方案
5. 3. 6 方向性頻率復用
5. 4 信道分配策略
5. 4. 1 固定信道分配
5. 4. 2 動態(tài)信道分配
5. 4. 3 混合信道分配
5. 5 干擾矩陣和兼容矩陣計算
5. 5. 1 需求矢量計算
5. 5. 2 干擾矩陣計算
5. 5. 3 兼容矩陣計算
5. 6 頻率分配現(xiàn)代算法
5. 6. 1 模擬退火法
5. 6. 2 禁忌搜索法
5. 6. 3 遺傳算法
5. 6. 4 爬山算法
5. 6. 5 窮舉搜索法
5. 6. 6 順序分配法
5. 7 工程應用頻率分配算法
5. 7. 1 需求向量
5. 7. 2 頻道狀態(tài)矩陣與頻率向量
5. 7. 3 頻道排序
5. 7. 4 頻率分配
5. 7. 5 頻率自動指配程序模塊的總框架
參考文獻
第6章 蜂窩網設計中的話務工程
6. 1 概述
6. 2 話務工程中的基本術語
6. 2. 1 話務量
6. 2. 2 服務等級(GOS)
6. 2. 3 呼叫占用時間
6. 2. 4 到達和時間間隔分布
6. 3 基站話務提供原理
6. 3. 1 人口密度獲得
6. 3. 2 六角形蜂窩柵格覆蓋圖
6. 3. 3 話務量箱子計數(shù)
6. 3. 4 單位為愛爾蘭的話務量計數(shù)
6. 3. 5 信道計數(shù)
6. 4 業(yè)務等級評估
6. 4. 1 阻塞呼叫丟失, Erlang-B觀點
6. 4. 2 阻塞呼叫延遲, Erlang-C觀點
6. 4. 3 Poisson觀點
6. 5 頻譜效率
6. 5. 1 提高頻譜效率的技術
6. 5. 2 頻譜效率計算
6. 5. 3 FDMA, TDMA和CDMA頻譜效率
參考文獻
第7章 提高頻譜效率的技術措施
7. 1 概述
7. 2 同心圓技術
7. 3 更緊密頻率復用技術
7. 3. 1 3×3頻率復用模式
7. 3. 2 2×6頻率復用模式
7. 3. 3 1×3頻率復用模式
7. 3. 4 多重復用模式(MRP)
7. 4 微蜂窩及多層技術
7. 5 雙頻網技術
7. 5. 1 雙頻網的實現(xiàn)原理
7. 5. 2 雙頻網組網方式與特點
7. 5. 3 方案比較
7. 6 跳頻技術
7. 6. 1 跳頻的定義與作用
7. 6. 2 跳頻算法
7. 6. 3 跳頻技術的實現(xiàn)
7. 7 功率控制(PC)
7. 7. 1 移動臺功率控制
7. 7. 2 基站功率控制
7. 7. 3 功控處理過程
7. 8 非連續(xù)發(fā)射(DTX)
7. 9 室內覆蓋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第8章 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的規(guī)劃設計
8. 1 引言
8. 2 基站初始布局和選址
8. 2. 1 資料分析及基站設置
8. 2. 2 頻率復用方式的確定
8. 2. 3 確定基站數(shù)量
8. 2. 4 基站布局及站址選擇
8. 2. 5 基站的信道配置
8. 2. 6 網絡容量測算
8. 2. 7 初步確定基站有關參數(shù)
8. 3 傳播模型的選擇及系統(tǒng)損耗的估算
8. 3. 1 傳播模型的選擇
8. 3. 2 路徑損耗需要的數(shù)據(jù)
8. 3. 3 傳播路徑損耗的計算
8. 3. 4 傳播預測模型校正
8. 4 覆蓋預測和越區(qū)切換模擬
8. 4. 1 覆蓋區(qū)的定義及指標
8. 4. 2 覆蓋區(qū)場強預測的步驟
8. 4. 3 越區(qū)切換
8. 5 話務測算及容量規(guī)劃
8. 5. 1 話務測算
8. 5. 2 容量規(guī)劃
8. 6 鏈路預算和上下行功率平衡
8. 6. 1 鏈路預算
8. 6. 2 上下行功率平衡
8. 6. 3 GSM的鏈路預算舉例
8. 7 頻率規(guī)劃及干擾預測
8. 7. 1 頻率規(guī)劃
8. 7. 2 干擾預測
8. 8 基站初始布局的調整
8. 8. 1 調整基站天線高度. 發(fā)射功率
8. 8. 2 天線類型及方向的調整
8. 8. 3 天線下傾調整
8. 8. 4 修改頻率分配方案
8. 8. 5 改變基站位置
8. 9 專用數(shù)字化地圖
8. 9. 1 數(shù)字化地圖概念
8. 9. 2 數(shù)字化地圖的應用
8. 9. 3 規(guī)劃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第九章 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的優(yōu)化
9. 1 移動通信網絡優(yōu)化
9. 1. 1 網絡優(yōu)化的必要性
9. 1. 2 網絡優(yōu)化的定義
9. 1. 3 網絡優(yōu)化的目標和內容
9. 1. 4 網絡優(yōu)化的流程
9. 2 網絡優(yōu)化的實施
9. 2. 1 初期整治
9. 2. 2 優(yōu)化實施
9. 2. 3 分析調整
9. 3 數(shù)據(jù)采集和分析
9. 3. 1 OMC和BSC中有關數(shù)據(jù)的調查
9. 3. 2 運行數(shù)據(jù)報告和分析
9. 3. 3 網絡性能統(tǒng)計
9. 4 小區(qū)覆蓋測試
9. 4. 1 現(xiàn)場測試
9. 4. 2 覆蓋要求
9. 4. 3 測試硬件
9. 4. 4 呼叫測試
9. 4. 5 場強覆蓋測試
9. 4. 6 C/I覆蓋測試
9. 4. 7 多徑效應測試
9. 4. 8 盲區(qū)
9. 4. 9 時間色散
9. 5 網絡指標分析
9. 5. 1 接入性能
9. 5. 2 接通率
9. 5. 3 擁塞分析
9. 5. 4 其他指標
9. 6 信令分析和網絡優(yōu)化
9. 6. 1 信令分析的必要性
9. 6. 2 信令分析儀功能及參數(shù)提取
9. 6. 3 A口參數(shù)統(tǒng)計及其后處理
9. 7 掉話分析及解決方法
9. 7. 1 無線傳播問題
9. 7. 2 容量問題
9. 7. 3 硬件故障問題
9. 7. 4 切換對掉話的影響
9. 7. 5 系統(tǒng)控制問題
9. 7. 6 數(shù)據(jù)庫參數(shù)對掉話的影響
9. 7. 7 移動通信終端問題
9. 8 無線話務統(tǒng)計分析
9. 8. 1 無線話務統(tǒng)計必要性
9. 8. 2 話務數(shù)據(jù)對網絡質量的反應
9. 8. 3 網絡質量問題的分析
9. 9 無線參數(shù)的優(yōu)化和調整
9. 9. 1 無線參數(shù)調整概述
9. 9. 2 無線資源參數(shù)
9. 9. 3 工程參數(shù)的優(yōu)化
9. 10 網絡性能測量和優(yōu)化
9. 10. 1 網絡性能的測量和優(yōu)化
9. 10. 2 網絡呼叫傳遞故障排除
9. 11 優(yōu)化案例
9. 11. 1 天線下傾角改善覆蓋
9. 11. 2 干擾掉話
9. 11. 3 越區(qū)覆蓋導致切換成功率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