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編寫宗旨為先進性、啟發(fā)性和實用性。先進性指要與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同步,介紹各種技術的最新發(fā)展和動態(tài)、問題及展望。啟發(fā)性指要從培養(yǎng)研究生的科學思維出發(fā),從典型歷史事例的介紹、有關的科研設計實例等來啟發(fā)研究生結合自己課題設計研究方法路線的能力。實用性指本書要從實驗方法、附錄、文字等方面從研究生的實際出發(fā),注意可操作性。總之要力求做到“新、深、精”, 以技術為重點,兼顧到應用。<br>本書收錄的技術主要是以“原位”(in situ)為主的,與組織學改變無關的技術一般不收入,以避免與本系列中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等書的重復。本書包括的內容有:常規(guī)組織病理技術,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技術,免疫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技術(包括免疫熒光和免疫酶技術),原位核酸分子雜交(包括FISH)和原位PCR技術,細胞增殖活性測定技術,細胞凋亡測定技術,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術,顯微切割技術,組織芯片技術和電鏡技術等。附錄中收錄各種常用實驗、試劑配制、組織和細胞取材,以及有關的專著、雜志、網站等。為適應研究生直接閱讀外文文獻的需要,每章后均給出較為詳細的參考文獻。本書的名詞術語均給出英文,并且將其中重要者收入索引。<br>在編寫上,大多數章節(jié)均設立歷史的回顧、原理、應用、問題與展望等小節(jié)。具體的實驗操作收入附錄中。通過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過程的回顧,使研究生體會到組織病理技術發(fā)展和應用中知名科學家的貢獻,他們的思路和經歷的成功或失敗,啟發(fā)研究生的自主思維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尤其重要的是應明確指出每種技術的缺點和適用范圍,讓研究生知道自己如何選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