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應改為“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1985年來,杰姆遜教授在北大開設了西方文化理論專題課,本書是這次講課的翻譯記錄。杰姆遜教授這次專題課著重講了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特征。他認為,在繼國家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而后的晚期資本主義,是一個過錯全商品化了的、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信息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個人對時間和空間的感受產生了新的變化,歷史的深度消失了。多民族、無中心、反權威、敘述化、零散化、無深度等概念是這個社會的主要文化特征,“后現代主義”是對這些特征的概括。本書的“引論”和第一至第四章是作者研究工作的理論框架,他在討論文化與生產方式、文化與宗教、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文化與敘事分析等問題時,對當代西方思想界的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論做了評述,將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運用到新的理論闡述中。第五章“后現代主義文化”是本書最精彩的部分,他結合對建筑、文學、繪畫、攝影、廣告等文化工業(yè)的精彩分析,對后現代主義和文化理論做了理論的總結。本書是杰姆遜教授學術著作中唯一沒有英文版的作品。直到1991年,杰姆遜教授的關于后現代主義的理論集大成的著作《后現代主義,或日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出版,名著中的理論分析和論斷,其實在《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中早已有所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