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許許多多青年朋友,他們有的已經是在某地小有名氣的電視主持人了;有的則懷著美好的理想,企盼著有朝一日能夠登上屏幕當上一名主持人或電視記者,他們都熱切地希望能獲得學習的機會,接受專業(yè)訓練,掌握主持節(jié)目的技藝,能早日成為大眾歡迎的電視明星,面對他們急切的眼光,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教了近40年的電視制作了,其中也教過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課,但是至今我還沒有寫出一本這方面的教科書來,我應當盡快、盡可能好地完成這項任務。否則,將辜負朋友們的期望了。但是,我想得最多的卻是這么一個道理:電視是現代最強大的傳播媒介,她的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就是能夠吸引廣大的受眾參與電視廣播,千百萬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能經常收看電視,并且上電視“作秀”(MAKESHOW)的機會很多。他們直接參加電視的演播、制作,為豐富、繁榮電視節(jié)目,以至為電視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如果說,在活字版印刷術出現以后,有多少人能夠識文斷字曾是一個社會文明發(fā)達的標志之一,那么,今天,有多少人善于運用電視傳媒,以自己的口語、形體語(BODY-LANGUEGE)來交流思想和信息,也是現代文明的反映。我回憶起1956年的一個初夏,當我還是一個大學新聞系學生時,在北京大學辦公樓前的廣場上,歡迎某國元首來訪的盛大慶典上,我親眼見到一個外國廣播記者口若懸河地對著話筒作現場報道。當我國的記者正忙碌著記錄、拍照、寫稿、發(fā)稿時,那個國家的人民已經聽到了他們的記者那繪聲繪色的口播報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了中國大學生的友好和熱情。從那時起,我就立志要當一名出色的廣播記者,到了1959年,我將從大學畢業(yè)前夕,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看到了剛出世不久的北京電視臺(即今天的中央電視臺)播出來中國第一個電視廣播員沈力的圖像,我被深深地吸引、鼓舞了!我企盼著我自己也能成為這樣的“電視人”,更希望我們的國家也能出現一大批既能用筆、用鏡頭,又能用嘴來從事新聞報道的記者。后來,把我分配到北京廣播學院,我似乎如愿以償了。因為,當時的學院領導曾明確提出廣播學院的培訓目標就是讓學生“三頭過硬”:筆頭過硬、機頭過硬、嘴頭過硬。教師也必須懂得業(yè)務,1959年秋天,我被學院派遣到湖北人民廣播電臺實習,學做一名廣播記者,在武漢鋼鐵公司、沙市、荊州、襄樊、洪湖等地,我身背背包式錄音機、手持話筒,制作了一個又一個錄音報道。1961年5月底,我又被派到當時的北京電視臺(即今日中央電視臺前身)實習,學做編輯。當年11月我根據孟啟予臺長的“電視編輯要走上屏幕”的建議,在當時也在社會教育部當組長的洪民生鼓勵下,我自編、自寫、自播,出圖像主持了《全國農業(yè)勞動模范李墨林談紀錄片〈北京農業(yè)大躍進〉觀感》的直播談話節(jié)目。可是,當時誰也沒有“主持人”這個概念。年復一年,二十二個春秋過去了,我國的專業(yè)電視主持人隊伍一直沒有出現。那個“三頭過硬”的口號連同它的提倡者一齊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無情的批判,至今仍使人心有余悸,似乎誰要提倡業(yè)務過硬,就有輕視政治的傾向。尤其是“三頭過硬”之中的“嘴頭過硬”更加使人覺著是一塊特別危險的“禁區(qū)”,因為,筆頭再過硬,寫完了也總是可審、可改、可刪、可斃的;機頭過硬,同樣也可以依靠一道道把關而做到比較保險。惟獨這嘴頭,都在各人頭上長著,弄不好真真正正地會“禍從口出”。因此,我們雖然有像齊越、夏青這樣的播讀誤差率小于1/5000的大師級播音員,但是除了1981年在《觀察與思考》、《北京中學生智力競賽》等節(jié)目偶然出現主持人外,直到198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文藝晚會”,黃一鶴導演作為“新套套”推出了相聲演員馬季、姜昆、喜劇演員王景愚和電影演員劉曉慶來做晚會的節(jié)目主持人,在此之前,中國電視觀眾幾乎沒有聽見過“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這個名詞兒。至于新聞性節(jié)目及政治性較強的專題節(jié)目普遍啟用節(jié)目主持人則大概是90年代以后的事了。就這樣,直到1991年3月6日人們才盼來中國首屆廣播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開拓獎”。125位廣播電視優(yōu)秀節(jié)目主持人獲得了獎狀。這次主持人評選活動實際上是前十年中國節(jié)目主持人起步、發(fā)展的總結。中國的節(jié)目主持人登上歷史舞臺雖然較晚,但是,其一起步,就受到學術界、理論界重視。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北京廣播學院等單位的學者、專家熱心地致力于節(jié)目主持人的研究,其中我的同事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陸錫初教授、浙江廣播電視??茖W校壯春雨教授已經在各自課堂上開設有關廣播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理論課程,我本人和本系的趙淑萍老師也先后從1983年級開始,開設了“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課,并且于1987年開始在電視系設立“電視主持人班”,按“藝術類”高校招生辦法提前招生。在四年的學習時間里,這些學生既學習電視節(jié)目制作的全套業(yè)務基本功(包括電視編輯、采訪、寫作、攝影等)又學習形體、播音、鏡前訪談、現場報道。事實證明我們從電視節(jié)目制作專業(yè)技能培訓角度入手來培訓節(jié)目主持人是科學的、成功的。我們?yōu)閲遗囵B(yǎng)了一批出色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如: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的溫迪雅、東方電視臺的體育節(jié)目主持人唐蒙、天津電視臺的專題節(jié)目主持人于宏、太原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李馨專訪》的李馨、北京電視臺的新聞報道員徐滔、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的耿礫等,都是能編輯、能采訪、能播音的節(jié)目主持人。他們和來自其他方面的年輕主持人一起繼承了80年代初出現的第一代主持人所開拓的事業(yè),豐富、繁榮了電視屏幕。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總編導唐·休厄特在該公司總結電視新聞雜志節(jié)目《60分鐘》的成功經驗時說:“《60分鐘》取得了這樣高的收視率,首先是采用了‘個人報告’這個概念。此前,節(jié)目編導所起的作用占90%,而《60分鐘》的編導、主持人的作用是一半對一半,他們互相合作,變?yōu)橐惑w。電視報告員,一方面必須是優(yōu)秀的采訪員,另方面必須是能使自己的現場采訪報道引起觀眾強烈關心的雄辯家。當然,由于他是通過畫面與觀眾進行交談的,他還必須洋溢‘個人魅力’,使多數觀眾感到親切。”(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1981年3月16日)我想,我們確實在開始培養(yǎng)這樣的人才,而且取得了成功?,F在,該是坐下來進行總結的時候了!作為一個教師,在過去的10余年中,我根據基本的教學大綱,做了各種嘗試。由于廣播學院電視系招生辦法一年一樣,有的班級是按藝術類經過面試選拔的;有的班級卻是經過普通高校統(tǒng)一的入學考試錄取的。因此,學生素質不一樣。教專業(yè)課時得用不同的方法。另外,學生來自不同地方。他們原來身處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對電視文化的閱歷深淺不一,有的入學前已經在電視臺或學校里當過多年業(yè)余主持人,他們好像是“自來熟”,拿起話筒就滔滔不絕。然而,恰恰是這些人,往往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克服起來要化力氣;另外一些人,入學前根本沒有在話筒前講過話,對他們要想辦法幫助克服心理障礙,學會同話筒、鏡頭打交道。這樣,就迫使我用不同的方法來布置作業(yè),同時要調整教學內容。現在,我利用寫書的機會,進行一次認真篩選,盡可能把對學生有用、他們又很感興趣的知識、技能和自我練習的方法整理出來。我同時還想到那些熱切希望成為電視主持人的中學生們,每當我校招生前夕,我總會收到他們的許多來信,詢問自己怎樣才能如愿以償進入北京廣播學院?有沒有適合的教材可以幫助他們?鑒于不了解他們各自的情況,又礙于我作為主考教師的身份,不便直接回復,常想著要為他們寫一本書來供他們做專業(yè)考試準備時參考?,F在,我希望這本書能滿足我們雙方面的需要。對于理論界的朋友,這本書也是對你們多年來不斷幫助、指正的回報。十年前,我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及“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主持人的職責是出頭露面組織、串連一次節(jié)目的播出”、“不是出頭露面的總編”等觀點,雖然曾引起熱烈的討論以致激烈的爭論,我卻始終堅持這些看法,而且力圖從電視傳媒本身特性來闡述。相信這些論點會繼續(xù)得到各位的幫助、關懷。特別要說明的是本書第三、四講由王曉紅撰寫,第六、十二講由李莉撰寫,第九、十講由劉笑梅撰寫。她們的智慧結晶使得本書內容更加豐富、充實。同她們合作我感到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