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山摩崖刻石,是四山摩崖中最具有規(guī)模的一件碑刻,位于山東省鄒縣城北,鐵山南坡一塊巨大的花崗巖石坪上。包括有正文刻經、跋文《石頌》、題記三個部分,均為正書字體。書法寵篇巨制,渾穆簡靜,與山勢形成渾然一體的自然景觀,呈現出莊嚴高古的文化意蘊。摩崖正文刻經為《大集經·穿菩提品》,共約九百三十字,分十七行,滿行六十字,字徑五十至七十厘米,現存約八百字。經文上方刻有六龍盤繞圖案,下方刻有雙龜圖案,上下總高五十三米,左右寬十五點六米。跋文《石頌》又名《匡喆刻經頌》,原字數在六百一十字以上,現存約五百字,分十二行,每行四十三至五十二字不等,字徑在二十厘米以上,碑額刻[石頌]兩篆字,字徑近九十厘米,通篇高十七米,寬三點五米。經文下方刻有題記十行,現存六行,字徑約二十至三十厘米。按跋文《石頌》所載,刻石年代為[皇周大象元的](公元五七九年),經主是[弟子匡喆]人,書經人[大沙門安法師者,道鑒不二,德悟一愿],題記文字中又有[東嶺僧安道嘉壹署經]等記載,書經者應是安道壹。摩崖中字形結構平穩(wěn)而居奇宕,形方意圓,寬博恣肆而無劍拔弩張之跡,線條意態(tài)舒緩流動、草情篆韻融合無間,表現出一派吐納萬殊、通脫自在的無上境界,誠如鐵山《石頌》所述[精跨羲誕,妙越英繇,如龍蟠霧,似鳳騰霄]。康有炎在《廣藝舟雙楫》中評其書法:[通隸楷,備方圓,高渾簡穆,為擘窠之極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