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前言
第一章 技術與文化
第二章 文化概念
第三章 時代的后現代標志
1.從守恒原則到熵的原則:近代的衰微
2.現代的設計師和告別前衛(wèi)派
3.絕對的知識形式:哲學,宗教的諾斯替派
及諾斯替主義
4.作為時代成就的后現代
5.后現代的主流
6.對強制性完成現代性的抗拒
第四章 當代文化意識分析
1.科學、哲學、社會理論
(1)文化科學:知識形式和科學主義
(2)本體論
a)實在論和唯物論
b)物質的精神化——虛構物的感性化
c)脫離身體
(3)關于自我的理論與文化:后現代的內在世界
a)關于自我的實在論與關系論
b)自我的分裂與融通
c)哲學——宗教對自我的關懷和生存
保障的文化
d)選擇機會的增加與自我的恐懼
(4)同一性及同一性的轉變
(5)文化導向和同一性導向的新社會運動
a)增長觀念的危機:發(fā)展可能性的耗盡
與使其存在的可能
b)作為文化問題的核能政策
c)附錄:建立環(huán)境銀行的必要性
d)女性文化與婦女運動
e)和平運動
f)新社會運動——市場與民主調控缺陷的
標志
g)自主性與同一性的矛盾
(6)自我設計的文化、科技世界的可逆性
與生命時間的不可逆性
(7)社會理論
a)社會的單一功能的職能分化和社會有機
組成
b)生活世界、相互滲透和區(qū)分的統(tǒng)
c)批判功能主義
2.作為文化的經濟
(1)經濟倫理學與經濟文化哲學
(2)經濟文化——文化經濟
a)生產文化
b)消費文化
(3)在經濟政策、研究政策及文化政策中顧及替代
型經濟形式的必要性
a)勞動的改變
b)需求結構的改變
(4)勞動社會的終結——文化社會的開端?
(5)藝術與經濟
3.藝術
(1)現代建筑風格的標志——結構主義與功能主義
(2)后現代藝術的標志——意象性與情境
(3)藝術與科學
(4)藝術政策
(5)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及其文化滲透、文化的感性具體化
(6)后現代古典主義
第五章 文化政策的結論
1.多元主義與生活設立準則的力量
2.文化相對主義和人權的普遍性
3.德國文化的連續(xù)性和傳統(tǒng)的斷裂
4.為了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