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詩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包括序詩和7節(jié),第2部分包括其余13節(jié)。序詩用中古文學慣用的夢境和寓意形象的手法,寫詩人在一個5月的清晨在莫爾文山上聽著潺潺清泉,不覺入睡。他看到在一片美好的田野里有各式各樣的人:農民,各種僧侶,手工業(yè)者,商人,騎士,各種藝人,乞丐,無異是14世紀英國社會的一個縮影。田野的一端矗立著真理之塔,另一端是死亡之谷。詩人一面描寫這些人物,一面評論。接著他看見從塔里走出一個可愛的女子,名叫“神圣教會”,她教導詩人要追求真理,拯救靈魂;又指點給他看“獎賞夫人”要和“虛偽”結婚,許多人附和,惟有“神學”反對。大家爭執(zhí)不下,決定到倫敦去找國王解決。國王主張她和“良心”結婚,“良心”不肯,并揭發(fā)她的缺點。國王請來“理智”,“理智”也堅決要國王懲罰她?!蔼勝p夫人”得到懲罰,只有郡官去安慰她。國王把“理智”和“良心”留下,供他顧問。作者通過這一寓言批判了僧俗各界的寄生性和社會上賄賂公行、追逐財利的現象,肯定了國王的作用,希望他能憑理性和良心治國。詩人醒來之后又作了第2個夢,夢見“良心”在布道,許多聽眾都開始懺悔,包括“七大罪惡”(驕傲、淫欲、嫉妒、恚怒、貪婪、饕餮和懶惰)在內?!跋M贝灯鹛柦?,成千的人聚集起來要求尋找“真理”,但大家都不知道“真理”在什么地方。這時農夫皮爾斯出現,他說他做了50年“真理”的仆人,可以擔任向導,但必須先耕完他的半畝地,并分配大家工作。許多人紛紛推托,不肯勞動,他就叫“饑餓”來威脅他們。只有一個婦女代表大部分善良的人愿意跟皮爾斯去尋找“真理”?!罢胬怼边@時給他送來一張贖罪券,上面寫著“作好事的得永生,作壞事的遭永劫”。一個僧侶否認這張贖罪券有效,引起了爭執(zhí),皮爾斯一氣之下把它撕毀,宣稱他從此不為人間幸??喔?,而要把時間全用在祈禱和懺悔上。這時詩人醒來,結束了第2場夢。作者在這里仍用寓言的形式說明要獲得真理必須首先通過誠實的勞動。他對貧苦的勞動者表示極大的同情,反對怠惰和寄生生活,但他要求勞動者恪守本分,不同意他們要求增加工資。他又認為現世勤勞仍不能導致靈魂的得救。這種思想就引出了全詩的第2部分。第2部分是全詩較弱的部分,充滿抽象的神學說教和經院式的辯論。詩人在夢中繼續(xù)追求真理,看到了3種境界:“善”、“中善”、“上善”。作者對這3種境界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解釋。最初,他認為“善”就是誠實的勞動,“中善”則除此之外還能分散資財,行為仁慈,而“上善”則更進一步要能懲惡。以后,他思想中概括性和宗教神秘成分增加,把“善”解釋成為“積極的生活”,“中善”則是超越“善”而達到“靜觀”“甘貧”的境界,并進一步像耶穌基督那樣用“慈心”救世。耶穌基督雖然戰(zhàn)勝了反基督的撒旦,但撒旦又降臨人世,因此必須有“上善”?!吧仙啤本褪恰熬駲嗤?,以主教和統(tǒng)一教會為代表,在詩中詩人又用皮爾斯來象征“統(tǒng)一教會”。詩人以繼續(xù)追求的口氣結束全詩:“我愿作一香客,走向天涯海角,去尋找農夫皮爾斯?!?/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