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兵學,貫及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留傳的許多兵書,有一種獨抵華屋之下,一覽群小的氣度;又由于其中有不少名篇,貢獻出了逸群的智慧和獨特的文化底蘊,被許多人稱作是千古絕唱。在眾多的兵學巨子里,我們選擇了孫武和孫臏這兩位大家,以及他們的兩部兵書:《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向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們介紹,是出于以下的考慮。首先,從文化背景看,兩人有諸多相似之處。人們知道,孫武出生于春秋時齊地樂安(一說今山東惠民或博興),孫臏出生于戰(zhàn)國時齊地阿、鄄之間(今山東陽谷和鄄城一帶)。雖然所處歷史段落有所差異,但都在齊地。而且,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里的記載,孫臏還是孫武的后世子孫。這就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特殊視角:孫武與孫臏都受過歷史悠久的齊文化的熏陶,他們的兵書里,也不免會打上齊文化的印記。其次,從歷史因緣來看,兩人似乎又有比較密切的關系。《孫子兵法》是留傳至今的一部兵書,而《孫臏兵法》卻不同,它在大約有1000多年的時期內曾失傳。以致當宋神宗元豐年間,頒定武經必讀書目時,《孫臏兵法》未包括在內。照一般學者看,《孫臏兵法》的地位,雖不及《孫子兵法》,但至少與《吳子兵法》相匹敵。這就不免造成了一個重大缺憾。更為奇巧的是,正由于孫武與孫臏的歷史因緣關系,因而,在《孫臏兵法》失傳的時期內,有眾多學者曾認為《孫子兵法》的作者實際上是孫武與孫臏兩人,或說是導源于孫武,完成于孫臏。從這個見地看,即使單單從恢復歷史本來面目看,也不妨將這兩人放在一起研究。再次,從學術內容和學術價值來看,兩人的兵法著作,也有一些相通之處。在我國古代的兵學著作里,如果按學術見解劃分,大約有兩類:一類主張積極進取,先發(fā)制人;另一類則主張先弱后強,后發(fā)制人;前者有《孫子兵法》與《司馬稂苴兵法》;后者則有《太公六韜》及《三略》。孫臏力主“戰(zhàn)勝而強立”,即以戰(zhàn)爭手段戰(zhàn)勝對方才能立國,理當屬于前面一類。另外,從學術價值來說,勿庸諱言,孫子已被尊為東方兵學鼻祖,《孫子兵法》又是世界各國公認的最富有哲理性和產生著深遠影響的兵法。它所蘊含的深邃而奧秘的思辨內容,博大而精深的軍事學說內涵,清新而鮮明的實踐風格,以及辭如珠玉的文學性語言,為歷代人所仰慕。《孫臏兵法》雖不及《孫子兵法》那樣博大而精深,也不能說已名揚四海,但它所包含的軍事學說思想及人文內涵,也確實閃爍著熠熠光輝。如此看來,兩位兵家均名垂青史,兩部兵書也都有震古爍今的魅力,放在一起考察和研究,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