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概論(代序言)
導 言
第一章 求學讀書研易
一 混沌歲月
二 北上求學
三 初遇熊十力
四 完成易學論著
第二章 困頓的生活與架構的思辨
一 與梁漱溟先生的交往
二 困頓的歲月
二 寫《邏輯典范》
四 智窮見德— 架構思辨之極致
第三章“人文友會”的創(chuàng)設與“新外王”的理論探索
一 “人文友會”的師長
二 中國文化本質特征之省察
(一)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學問
(二)中國文化是“綜和的盡理之精神”下的文化
系統(tǒng)
西方文化是“分解的盡理之精神”下的文化
系統(tǒng)
(二)以氣盡理 西方文化周期斷滅論所依據的
原則
以理生氣——中國文化所以悠久之超越
原則
(四)中國文化的生命特征——理性之運用表現(xiàn)
西方文化的生命特征——理性之架構表現(xiàn)
(五)中國政治思想展開的理路——理性之內容表現(xiàn)
西方政治思想展開的理路——理性之外延表現(xiàn)
三 中國文化未出現(xiàn)近代民主與科學之故
(一)“有治道而無政道”的政治困局
(二)中國未出現(xiàn)民主政治的現(xiàn)實與本質因緣
(三)中國未出現(xiàn)科學之故
四 本內圣之學如何開出“新外王”
——“良知自我坎陷”說的意義
(一)“良知自我坎陷”說的提出
(二)道德理性之自我坎陷
——開顯民主與科學
(三)“良知自我坎陷”說的意義
五 內圣外王的新建構
——兼論儒學第三期發(fā)展說
(一)儒學第三期發(fā)展說的提出
(二)道統(tǒng) 學統(tǒng) 政統(tǒng)之三統(tǒng)并建
(三)“三統(tǒng)”說之衡定
第四章 靠背垅道舊舍的燈火與儒釋道三教義理之疏釋
一 靠背垅道舊舍的著述生活
二 生命學問的顯豁——論原始儒學
(一)仁智合一文化的自覺反省——孔子
(二)道德主體的挺立——孟子
(三)知性主體的彰著——荀子
(四)理性之超越表現(xiàn)——董仲舒
三 母道與自由——論玄學與老莊
(一)天地之逸氣 人間之棄才
——名士風格與類型
(二)化質實為虛靈 變氣化為玄理
—— 王弼之易學革命
(三)莫逆于心 獨發(fā)玄宗
——王弼之注老
(四)跡本圓融 振起玄風
——向郭之注莊
(五)放任曠達 深沉睿智
——阮籍、嵇康之名理
(六)“實有形態(tài)”與“主觀形態(tài)”
——老莊之異同
(七)自由與道德
—— 自然與名教之爭
四 圓教的判釋
——佛教哲學終極意義的省察
(一)佛學之基本問題:佛性與般若
(二)唯識學在中國之發(fā)展
(三)別教一乘圓教——論華嚴宗
(四)同教一乘圓教——論天臺宗
(五)消融天臺與華嚴 重判東流一代佛教
五 心體與性體
——宋明儒學三系之鑒別與義理之演進
(一)宋明儒學之定性與定位
——道德的形上學之完成
(二)宋明儒學作為“新儒學”之新的意義
(三)宋明儒學三系之鑒別
(四)宋明儒學義理之進展
第五章 港臺講學與中國哲學的重建
一 說法第一的大師
二 道德的形上學之完成
(一)道德的形上學之建立
(二)無執(zhí)的存有論
——真正的“道德的形上學”
(三)知體明覺之自我坎陷
——開出執(zhí)的存有論
(四)執(zhí)的存有論
——科學知識的哲學基礎
三 圓教與圓善
—— 德福一致如何實現(xiàn)
(一)由無執(zhí)的存有論到圓教論
(二)哲學是實踐的智慧學
(三)孟子:天爵與人爵之間題即德福之問題
(四)康德不能解決德福問題之故
(五)德福一致之根據在于無限智心
(六)儒佛道三家:圓教成而圓善明
四 真善美之圓成
第六章 一代大哲的歷史定位
一 哲人其萎乎
二 當代新儒學的集大成者
三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當代自我有機展開的最大慧果
四 二十世紀的文化巨擘
附 錄
牟宗三學術年表
牟宗三學術思想研究的主要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