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小傳端木蕻良,中國現(xiàn)代作家。1912年9月25日出生于遼寧省昌圖縣鴛鷺樹村一貴族地主家庭,1996年10月病逝于北京。原名曹漢文,后更名為曹京平,主要筆名端木蕻良。端木蕻良崛起于三十年代中后期文壇,其作品以磅礴的氣勢,獨特的情感視角以及多樣化的藝術手法著稱于現(xiàn)代文壇。1928至1931年就讀于天津南開中學,曾組織新人社,出版《新人》文藝刊物。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參加北平左翼作家聯(lián)盟,并開始創(chuàng)作第一部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6年1月奔赴上海,寫成長篇小說《大地的?!芬约爸唐而x鷺湖的憂郁》、《爺爺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遙遠的風砂》、《渾河的急流》等。這些短篇先于長篇發(fā)表在《文學》、《作家》等刊物上,引起文壇矚目。在作者的早期作品中,他著力于捕捉、開掘和展示東北大曠野中大地的豐饒和強悍的人間父兄的粗獷雄放的性格;于遙遠的邊塞風沙中,召喚古老民族中的原始的生命強力;在壯麗雄奇的自然景觀中,尋找著人文變遷和民族的血脈。1937年9、10月間,端木蕻良流亡武漢,旋至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教。1938年4月與蕭紅在武漢結婚,開始寫作短篇小說集《風陵渡》。同年八月至重慶主編《文摘》副刊,并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大江》、《新都花絮》。1940年初應香港大時代書局之邀,移居香港,創(chuàng)作了中篇小說《江南風景》和短篇小說若干,以及未完成的長篇《大時代》等。1942年蕭紅逝世后回到內地,繼續(xù)其創(chuàng)作活動。此時期作家將筆觸伸展到大后方煙霧籠罩的新都、抗戰(zhàn)前沿水鄉(xiāng)澤國的小鎮(zhèn),側重點由自然生態(tài)景觀轉移到社會文化景觀,諷刺犀利而格調哀婉凄清,體現(xiàn)了作家當時寂寞的心境。1949年后,端木蕻良定居北京,任職于北京市文聯(lián)。從八十年代初開始撰寫三卷本長篇巨著《曹雪芹》,未竟而逝。端木蕻良是一位多產并且藝術特點鮮明的現(xiàn)代作家,同時他的作品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正如作家自己所說:“只有皈依在那時代的主題下面,向他做藝術的獻身,才能創(chuàng)作出結實的作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