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香水》是聚斯金德功成名就、“香”遍世界的代表作,那么《低音提琴》則是這位文學奇才在德國文壇的立足之作。1981年他這部處女作一面世,便立該引起人們對這位大器晚成的作家的注目;盡管其作品只有一部獨幕劇,可它卻是一部厚積薄發(fā)的驚世之作,它是那么的“厚重”,以至于德國、瑞士等德語國家的許多城市競相上演這出獨幕劇,之后又很快被成英、法、芬蘭、瑞典、荷蘭、希伯來、意大利語等語言。聚斯金德也因此在世界文壇上確立了自已地位?!兜鸵籼崆佟访鑼懙氖且晃徊坏弥镜臉逢牭鸵籼崆傺葑鄦T的內心生活,全劇自始至終由內心獨白構成:我有一位當官的父親和一位是音樂家的母親。從小得不到父母的寵愛。父親希望我子承父業(yè)做個官員,而不是當什么藝術家。我卻反其道而行之,違背父命當了個樂手,又為了報復母親選擇了樂器中最丑陋、最笨重、最不起眼的低音提琴。在十八年的演奏生涯中,我對與自己朝夕相處的低音提琴表現出一種愛恨交加的復雜情感……,同時對樂隊里的女歌手薩拉也傾注了想愛又不敢愛的痛苦矛盾的暗戀之情……不難看出,《低音提琴》反映了作者對孤獨寂寞的人生持有一種推崇贊賞的態(tài)度時也傾注了作者內心深處對清淡如水的生活的強烈追求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