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據《病魔、藥特和醫(yī)師:一部從巫覡到醫(yī)師的歷史》(W·哈葛德原著)編譯。作為一部在歐美風行多年的暢銷書,其影響遠遠超過了獲學史的范疇。這也是我們將之介紹給廣大讀者的意義所在。人類與害作斗爭的歷史實踐,總是在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中展開的。本書尤其關注于斯,運用豐富的圖像資歷料,再現了一軸光怪陸離的西方歷史風谷的長卷:病人與死尸同臥一床,在16世紀的歐洲醫(yī)院中是家常便飯;殯葬公司的紋章案由尿壺和江湖郎中的形象構成,正是對“庸醫(yī)殺人”現象之普遍的妙概括。又如,科學的人體解剖的起步,居然與盜墓勾當有不解之緣,由此還引出了一個發(fā)生在19世紀初葉的倫敦“解剖謀殺案”:一伙罪犯先后將16個受害者悶死,目的是為了取沒有暴力痕跡的尸體偽裝成盜墓所得,然后出售給從事解剖試驗的醫(yī)生。又如,一本匿名小冊子揭示了賣淫與性病之間的關聯,一組風俗畫為此“文明”社會的敗象寫照,又隱晦地表現出淫業(yè)同公共娛樂場所的關系。他如因各種緣故同醫(yī)藥事業(yè)聯結在一起的法庭、刑場、葬儀、墓地、旅館、劇院的寫真,五花八門,從歷史、社會、民俗、宗教及人類文化學的視角觀察,莫不具備獨的認識價值。眾多圖像資料的匯集與收藏家、評論家的原版銓釋,構成了本書的又一個特色。這些作品,或取自巖洞壁畫、神廟塑像、教堂浮雕的臨摹,或來自古代廣告海報、珍版書籍插頁的影印,或出自霍加斯、吉爾雷、羅蘭森、漢斯·霍爾拜因等畫壇名家的手筆幾乎薈萃了自紀元前到19世紀西美術領域的各種風格與流派,對于美術愛好者與收藏者來講,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