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黃帝內經》「十三方」始,經后漢張仲景之集成,歷代醫(yī)家之擴充,中醫(yī)方劑已口王煙海之勢,其中名方亦以數千計。有方必有其理,解方理之書始于宋代成無已《注解傷寒論》。成氏依據仲景之書詮證釋方,發(fā)明藥性,醫(yī)者依理循人,使方劑之用不失其真,誠開解方義之先河。厥后有明人吳昆之《醫(yī)方考》,疏政方論,使方理明晰。至清,汪昂氏撰著《醫(yī)方集解》,博采諸家之說,精窮奧蘊,使方義昭然。近年方劑之書相繼問世,均力圖以多方位探討方理,研窮方法遠已超出前人,其成就對受學方劑者大有裨益。然而,方論仍以傳統理論為主。其研究范圍多在《醫(yī)方集解》基礎上左右徘徊,有方無解者,仍不計其數。科學日異,人心思進,傳統方解雖有奧理,然仍以類象推理為宗法,言其然則可,言其所以然則不可。故此,用現代科學,探討方劑藥效機制,已被多數有識之士所認同?;谝陨戏N種原因,吾輩通力合作,著手編纂曰疋書,以饗讀者。本書取材均系歷代有代表性之名方,并收錄近年療效卓著之新方,以擴大方源。博取遴選,力求精當。在闡釋方理方面,開拓了方劑的研究范圍,在博采傳統方論的基礎上,另辟現代藥理研究新領域,廣泛搜集近年藥理、方理研究新成就,多方收錄古方、新方臨床應用之驗案,中西印證,發(fā)掘方劑之內蘊。為實現兩醫(yī)合璧遠大目標,千里始行,以助發(fā)軔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