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系焦樹德教授臨床經驗選輯,全書分為“醫(yī)理臨床體驗”、“用藥經驗挈要”、“成方活用淺悟”及“辨證論治心钅監(jiān)”四部分,反映了焦教授臨床診療的獨到經驗,九對痹證獨具特色,方藥應用得心應手,獨具匠心,可直接指導臨床,啟迪后學。全書內容豐富,理、法、方、藥俱全,突出臨床診療,所舉醫(yī)案各具特色??晒V大臨床中醫(yī)藥工作者及中醫(yī)院校師生閱讀參考。片斷:中風的診治和預防中風的“風”字,是指本病來勢急、發(fā)病快、變化多,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猶如暴風之疾速、矢石之中的而言,與傷風受寒的“風”字意義不同,不可等同視之。中醫(yī)學的中風與西醫(yī)學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出血性腦血管病、小卒中等疾病頗為相似,本文所談的診治方法和預防方法,可用于這些疾病的防治,并且很有效果。中醫(yī)學對中風的防治,積有豐富的理論和經驗。例如《黃帝內經》中即有仆擊、偏枯、薄厥、大厥等記載。仲景先師有中風四證的論述。后世醫(yī)家更有心火暴甚、濕痰生熱、肝風內動、內風旋越等的辨治。創(chuàng)有平肝、益腎、化痰、清心、瀉火、熄風、通腑、活血、開竅等治法。我在長期臨床中,曾深入學習與運用古今醫(yī)理和方法,治療許多中風病患者,今將個人一些心得體會,介紹如下,謹供同道參考。(一)病因病機括要中風的病因病機雖然復雜,但總括起來看,以風、火、氣、血、痰,五項最為多見。(1)風唐宋以前,多以外風立論,認為多是內虛而致外風入中。唐宋以后,主要是從內風立論,認為多由內風發(fā)動而致。我個人認為風中于絡,口眼歪斜,余無他癥者,也常有因衛(wèi)氣不固外風侵襲而成者,也常用祛風散邪之品而取效。內風主要是肝風內動為主。多因怒郁傷肝,肝陽暴亢,肝風內動而致。年老之人,也可因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而致。(2)火肝火常為情志不遂,肝氣久郁,氣郁化火,火升風動,氣血逆亂而致。心火多因勞神過度,心血耗傷,心火旺盛;過度作勞,作強傷腎,腎水不足,不能上濟而心火暴盛;木火燎心,心火偏旺。火性上炎,暴盛神昏而致。(3)氣氣逆者,多為氣盛之人,情志不遂,氣有余便生火,氣火交加,氣逆血亂而發(fā)。氣虛者,多為年老氣衰(40歲以上),精血不足,氣虛血澀,經絡阻滯,血郁生風而成。(4)血血菀(郁)者,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大怒則形氣絕,血菀于上,使人煎厥”。而發(fā)為中風。血瘀者,常由于跌仆、努責、久病、經產、手術等產生瘀血,血脈澀滯;經絡失暢,發(fā)生中風。血虛者,由于血不榮肝,虛風上擾而致。(5)痰濕痰多由脾失健運,濕聚生痰,痰濁阻絡,蒙蔽清竅而致。熱痰多因心火暴盛,或氣郁化火,灼液成痰,痰熱化風,上蒙清竅而成中風。以上五者,又可互為因果標本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突然發(fā)病??傊?,本虛標實,上盛下虛是其總病機。(二)常見證候的診治1.發(fā)病期病發(fā)后,神志昏迷者與神志不昏迷者,其辨證與治法,有所不同。(1)神志昏迷者首先要分辨閉證、脫證。①閉證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秘閉,肢體強勁,無汗神昏。兼面紅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苔黃膩,脈象弦數、滑數者,為陽閉。兼面白唇暗,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肢體軟緩。舌苔白膩,脈象滑緩者,為陰閉。治閉證宜化痰開郁,活血熄風。陽閉佐以清熱,陰閉加重化痰。本書前言前言博大精深的中國醫(yī)藥學,她那獨特的理論體系,辨證論治的醫(yī)療藝術和卓著的療效,越來越受到國內外人士的信服與歡迎,甚至還有人提出“中醫(yī)熱”這種贊譽。因而,近些年更有不少有識之士,出版單位,不僅注意發(fā)掘整理中醫(yī)藥學的古典醫(yī)籍,并且積極搶救、整理現(xiàn)代著名老中醫(yī)的學術思想和醫(yī)療經驗,及時出版刊行,推廠流傳,以振興中醫(yī)藥學,使人類同登壽域。1995年,收到盧祥之教授來信商議,擬組織出版《全國著名老中醫(yī)臨床經驗叢書》(原擬名《我的臨床經驗》),并附有崔月犁、呂炳奎兩位老領導的約稿長及詳細的編輯計劃與要求。閱后,感到這一工作,很有意義,即抓緊時間,把我從醫(yī)50多年的臨床驗案、病例分析、學術報告、教學講稿以及國內外醫(yī)藥雜志發(fā)表的文章等等,選擇其中符合這次編輯要求的稿件約60余篇,又稍加修整增刪。根據各篇文章所側重的不同內容,分為醫(yī)理臨床體驗、用藥經驗挈要、成方活用淺悟、辨證論治心钅監(jiān)四個部分來介紹一些個人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對讀者臨床時有一點兒幫助。由于文稿并非成于一時,故其中一些個別內容,偶有前后重見,但其敘述詳略各有不同,表達的重點,也各有偏側,是從不同的角度、為闡述每篇論文的主題而設,希望讀者能結合每篇文章的主旨去領會之。因為這套叢書的出版,時間既緊張,要求又嚴格,再兼?zhèn)€人學疏才淺,水平有限,雖然按時完成了任務,但不當或錯誤之處一定不少,還望同道多加批評指正。由于年事已高,在本書撰著過程中,我的次女兒、大女婿和我的已畢業(yè)的研究生、徒弟們都很關心,主動地協(xié)助我抄寫、校訂、編次、整理,在這里一并致以謝意。最后,衷心感謝崔目犁、呂炳奎兩位領導的關心,并對盧教授和出版社諸位同志的大力幫助,和他們?yōu)槔^承發(fā)揚中醫(yī)藥學,不辭辛勞,為人民保健事業(yè)埋首奉獻的精神,致以誠摯謝意!焦樹德1997年7月于自勉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