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是當代最大宗的人造建筑材料。我國水泥年產量已超過4億噸,約占世界年產水泥的1/3;混凝土用量也為世界各國之冠,從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到村鎮(zhèn)建筑,都大量采用。自從1824年波特蘭水泥問世以來,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應用愈來愈廣泛,混凝土科學技術也不斷地取得進步。20世紀30年代開始采用的以引氣劑與塑化劑為主的混凝土外加劑技術,對優(yōu)質混凝土的四大要素,即耐久性、強度、工作性與經濟性,產生了十分明顯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時至今日,外加劑已成為現(xiàn)代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組分;摻加優(yōu)質外加劑已成為混凝土改性的一條必經的技術途徑。在60多年的混凝土外加劑發(fā)展過程中,引氣劑的使用對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起到最顯著的作用,摻加極小劑量(0.002%~0.01%)的旨氣劑,在混漲土中引入大量微氣泡,在最佳含氣量(約4%-6%)的情況下,混凝土抗凍融循環(huán)破壞的能力可提高10倍以上,從而大大增加混凝土的耐久性;同時對工作性和均勻性也有明顯改善,有利于工程質量的提高。20世紀60年代初問世的高效減水劑(或稱超塑化劑)給混凝土的改性帶來了重大的突破。摻加少量(1%左右)的高效減少水劑,采用常規(guī)的混凝土工藝,就能配制得到28d抗壓強度達60~120MPa的高強度混凝土。70年代初出現(xiàn)了以超塑化劑配制的流態(tài)混凝土,已廣泛應用。進入90年代,由美國首先提出的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簡稱HPC)的新概念,其基本要求是混凝土應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工作性和強度。促使高強度混凝土向高性能混凝土發(fā)展的動力是建筑工程發(fā)展的需要,如高層化、大荷載、大跨度、大體積、快速、經濟、節(jié)能以及特種工程的特性要求等。因此,高性能混凝土作為跨世紀的新型高效建筑材料被大量采用。在混凝土材料發(fā)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混凝土外加劑向高效、多功能和復合化的方向發(fā)展。采用復合外加劑能夠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如增加流動性、減少流動性經時損失等)和穩(wěn)定性(如勻質性、不離析、不泌水等),調節(jié)水泥的水化硬化過程(如延緩水化放熱、早強、高強等),改善混凝土的孔結構(如達到輕質、高強、耐久等),提高混凝土體積穩(wěn)定性(補償收縮、防滲、抗裂等),以及賦予混凝土某些特殊性能。因此,高效、多功能、復合外加劑的開發(fā)與應用,必將推動混凝土制備工藝和新型混凝土材料的發(fā)展,例如流態(tài)混凝土、自流平自密實混凝土、水下澆筑混凝土、無宏觀缺陷水泥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等。本書是作者的研究和具體實踐的成果,綜合國內外文獻資料編著而成。從外加劑的作用機理、特性來源、生產方法直到應用技術,均作了較詳細的論述;對于高強度、流態(tài)、高性能等混凝土的性能及其應用,以及冬季施工、蒸汽養(yǎng)護與補償收縮等,也進行了討論;這在類似的專著中是不常見的;對混凝土外加劑的合理使用,能夠起到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