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的一生經歷了幾乎一個世界: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新中國。在近一個世紀的風霜雨雪里,梁漱溟的名字又往往意味著“不合時宜”,正是這種“不合時宜”使人們或褒或貶津津樂道——由北大任教到山東大學,由訪問延安到參與國共和談,由因頂撞毛澤東而遭批判到重新成為學界的引人注目的熱點。林林總總,寵寵辱辱,幾乎構成了這一個世紀時事變遷的縮影。梁漱溟生性淡泊,又仗義執(zhí)言,剛正不阿,一生穿行于儒道之間,執(zhí)著地宣揚東方文化。在家人面前,他是一個通達的老人;在學生心目中,他是一個有情有義有學問的師長;在有些人的眼里,他常常是一個固執(zhí)已見而又具有天資的“不合時宜”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