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信息與知識傳播廣播評論:功能、選題與語言藝術

廣播評論:功能、選題與語言藝術

廣播評論:功能、選題與語言藝術

定 價:¥18.00

作 者: 仲富蘭著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復旦版新聞業(yè)務叢書
標 簽: 廣播節(jié)目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9019476 出版時間: 1997-11-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0cm 頁數(shù): 447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在傳統(tǒng)意義的廣播評論中,往往設定有“評論作者”一席,他們專門為廣播撰寫新聞評論。在這種模式中主持人所體現(xiàn)的作用微乎其微,基本起到的是傳聲筒的作用,而且因為言不由心聲,在傳遞給聽眾的過程中,其起到的效果也必然要所有降低?!缎侣勓萘x》的主持人沈雷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沈雷是1994年12月經過層層嚴格的考試進入南京經濟廣播電臺在擔任主持人的同時他一直兼任記者的工作,經常發(fā)回許多在聽眾和市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稿件,做出了很有影響的現(xiàn)場直播報道,其中晚間的節(jié)目在作為《午間30分》節(jié)目評選時還獲得了中國廣播獎二等獎?!缎侣勓萘x》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包括選題、撰稿和主持都是由沈雷一個人獨立完成的。由于受到聽眾的極度歡迎,《新聞演義》從開始時每周兩次增加到了每天一次。所以,主持人每天僅需要撰寫的稿件就達到六千字。雖然每天的工作量成倍的增加,但采、編、評合一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樹立了聽眾對主持人的高度的信任和支持。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仲富蘭,復旦大學哲學系畢業(y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評論員、主任記者、新聞中心副主任。長期從事廣播新聞評論工作,主編《今日論壇》。評論作品《市井憂患的思考》、《土地批租也要有兩個積極性》等多次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廣播節(jié)目一等獎和中國廣播評論一等獎。專業(yè)論文《建立理論廣播的開放性系統(tǒng)》、《選擇的必要:廣播發(fā)展戰(zhàn)略之我見》、《〈今日論壇〉與社會生活》、《廣播評論探索散論》等均在廣播電視界引起一定反響。同時擔任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著述甚豐,出版專著十余部,《現(xiàn)代民俗流變》和《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為其代表作。另有各類學術札記、隨筆、雜感數(shù)百萬言散見于海內外報章雜志。

圖書目錄

     目 錄
   提高宣傳藝術水平 多出廣播評論精品
   序
   一 現(xiàn)代廣播與新聞評論
    1·1 廣播與現(xiàn)代文明
    無線電廣播的興起背景 廣播的使命:傳播文明 新聞輿論
    是廣播首要的和基本的職能
    1·2 信息含量與思想含量
    真實是廣播新聞的生命 一種有目的的新聞活動
    1·3 廣播評論的三大基本問題
    “一身兼二任” 黨性與人民性 輿論監(jiān)督中的方法與效
    果 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
    1·4 處于競爭態(tài)勢下的廣播評論
    廣播要自己走路 深度報道的崛起 要有大家巨匠意
    識
   二 廣播評論的功能定位
    2·1 高揚民族精神
    民族振興高昂激越的篇章 滴水穿石,謳歌真善美
    2·2 關注社會熱點
    引人矚目的文化風景線 開掘感和新鮮感
    2·3 傳播代表輿論
    意識傳播的起點 輿論的一般流程 代表輿論與“講政
    治”
    2·4 引導輿論監(jiān)督
    強化正確輿論 一種社會約束機制
   三 廣播評論的內涵與外延
    3·1 廣播評論的本質特點
    鮮明的政治傾向性 “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
    3·2 刻意求新的客觀要求
    求新問題尤為突出 新聞性的諸種特征 新鮮空氣清新
    風
    3·3 群眾性的雙重含義
    與千百萬群眾血肉相連 把評論的焦點對準生活 “萬花
    筒”與“多棱鏡”
    3·4 拓展中的體裁意識
    文字評論仍是主體 種類與規(guī)格 “廣播評論性節(jié)目”
    的出現(xiàn) “朝新聞的背后走” 《新聞訪談》給我們的啟
    示
   四 廣播評論的選題與立論
    4·1 選題貴在“選擇
    選擇的一般意義 選題的傾向性 “上面的精神”和“下
    面的情況”
    4·2 論點貴在“發(fā)現(xiàn)”
    “慧眼識珠” 新聞發(fā)現(xiàn)面面觀 善于捕捉“新聞眼”
    4·3 立論三要素:實、新、準
    著眼實際,求真務實 新穎脫俗,需有特色 反映現(xiàn)實
    準確無誤
    4·4 提煉的四種方法
    立論的過程通常也是主題的提煉過程 量體裁衣,切合主
    題 一根紅線,貫串素材 聯(lián)想比較,多向思維
    著眼細微,力求創(chuàng)新
   五 謀篇布局與情理交融
    5·1 “言之有序”的骨架
    “鳳頭、豬肚、豹尾” 對結構的基本要求 讓眉目
    更傳神
    5·2 “情理交融”的鋪展
    精思慎辨,持之有據 “讓兩只翅膀都豐滿有力” 分析
    好大有益 “一粒砂子看世界” “語必關情始動人”
   六 述論鋪陳與語言技巧
    6·1 “義貴圓通”說論證
    嚴密的邏輯力量 常見的論證方法
    6·2 “說理論述”的文采
    虛實結合 理趣橫生 舉重若輕 亦莊亦諧
    6·3 “語言達意”的技巧
    對語言的基本要求 廣播語言的特殊要求 寫明白話
    大實話 言為心聲,為聽而寫 “口語化’、“短語化”
    和群眾語言 形象語言與評論的可聽性 巧妙運用廣
    播音響 樸素精煉 “鉛華洗凈方為美” 規(guī)范
    廣播語言
   七 寫作主體的心理準備
    7·1 調查研究與參與意識
    “處處留心皆學問” 調查研究是基本功 文風清新
    緣深入 敢開“第一腔” 吃透“兩頭”:鉆研文件和重視
    聽眾來信 天道酬勤,群眾為師
    7·2 積累資料,厚積薄發(fā)
    日積月累,披沙揀金 積累“為我所用”的資料 積累
    資料的具體方法
    7·3 精心構思,反復修改
    認真構思“打腹稿” “磨刀不誤砍柴工” 仔細地列
    寫提綱 “爛熟于心 一揮而就” 多加琢磨,細加推
    敲
    7·4 寫作心理與思維素質
    評論作者的心理素質 積蓄能量 動靜轉換 克
    服過重的精神負擔 用平常心態(tài)寫作
   八 社會效果與評論格調
    8·1 廣播評論應當顧及社會效果
    評論的“實益性” “傳播注射”的危害 走出新聞傳播
    的誤導
    8·2 在健全法制中完善社會批評
    社會監(jiān)督與社會批評 如何看待“新聞糾紛” 新聞機
    構不是裁判者 尊重被批評者的正當權利 尊重公民
    的隱私權 批評的三原則
    8·3 怎樣看待社會問題與消極現(xiàn)象
    歷史進步的代價 社會代價在當今更加突出 當代人
    所遇問題的實質 批評、評論的使命意識 革除弊端
    旗幟鮮明
    8·4 新聞的自重與評論的格調
    新聞的自重 忌“拍馬溜須” 忌“小報作風” 忌
    “起哄” 忌“華而不實” 格調不能頹落
    8·5 評論作者應具有的意識
    喉舌意識 導向意識 表率意識 精品意識
    法律意識 自律意識 群體意識
   九 廣播評論與傳播文化
    9·1 傳播文化的一般概念
    人與傳播文化 真實而豐富的新聞源 信息的矢量
    傳播 關于受眾 “輿論中介”與廣播
    9·2 廣播評論與文化整合
    歷史是一面鏡子 文化價值體現(xiàn)的歷史過程 社會關
    系的制約與調節(jié) 評論與社會思潮 社會控制張力
    9·3 輿論傳播的形態(tài)
    真實的信息形態(tài) 流言的蠱惑形態(tài) 市井的“閑言碎語”
    思辨的理性形態(tài)
    9·4 評論與傳播文化的特性
    積極入世,直面社會 崇尚價值的尺度 反映時代的
    政治傾向性
   十 呼喚評論作者的人格力量
    10·1 加強政治與大局意識
    把握輿論導向“守土有責” 有利于促進安定團結 無
    條件地宣傳黨的主張 堅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標準
    以韜奮為楷模
    10·2 提高學養(yǎng),敬業(yè)愛崗
    重視知識積累 提高寫作水平 “做學者型的記者”
    自強不息,學無止境
    10·3 提倡正派的作風和文風
    腳踏實地,勇于創(chuàng)新 勤思維、廣游歷、多交際 端正文
    風,刻不容緩 要有“事業(yè)心”與“成就感”
    10·4 完善自我,做黨與人民忠實的代言人
    要清廉不要拜金 市場經濟與人生新課題 雙重的價值
    觀 “堅強你自己” 堅持新聞記者的人格操守
    反對無聊的“筆墨官司” 把寫作視為人生的快樂
   主要參考文獻
   跋語:我與廣播的情結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