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運動生理學的各種理論和觀點絕大部分是從實驗中獲得、總結出來的,并不斷在實踐中受到檢驗。運動生理學只有和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實際工作以及其它基礎學科相互配合,進行綜合、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才能對體育運動實踐做出更大貢獻。二、運動生理學的發(fā)展過程(一)運動生理學的簡史運動生理學在科學發(fā)展的長河中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作為生理學的一個分支,還僅僅是本世紀初的事,而生理學迄今為止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從世界范圍內縱觀運動生理學的發(fā)展,在本世紀初應首推英國的生理學家希爾(Hill),在當時曾出版了他的三部運動生理學名著:《肌肉活動》、《人類的肌肉運動——調節(jié)速度與疲勞的因素》、《有生命的機械》等。為此,一些生理學工作者認為,希爾是“運動生理學之父”。在同一時期,還有其他國家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也為運動生理學做出了輝煌的貢獻,例如蘇聯(lián)的克列斯托夫尼柯甫(Krest0vnik0ff)、日本的吉田章信、英國的班布里奇(B8in-Bridge)和美國的麥克津(Mckenzie)。這些運動生理學家在不同的領域內,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有影響的代表作分別是:班布里奇出版了《肌肉運動生理學》一書。論述了運動時能量變化的過程及其在肌肉中是怎樣進行的;肌肉活動時氧及營養(yǎng)物質供應的調節(jié)機制,以及肌肉運動的機械裝置。他的論著可認為是奠定了肌肉運動生理學理論基礎。吉田章信很早就寫了一本《運動生理學》,到1932年這本書已經再版了九次,可認為是亞洲運動生理學早期的代表作。蘇聯(lián)的克列斯托夫尼柯甫是對運動生理學的發(fā)展有重大貢獻的早期學者之一。他是巴甫洛夫的學生,克氏是蘇聯(lián)運動生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在1936年先后出版了三本《運動生理學論文集》。匯集了大量的實驗資料,闡述了各項運動的生理學特點,對科學訓練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對我國運動生理學的發(fā)展具有著指導意義。美國的麥克津曾出版《運動在教學與醫(yī)學中》一書,討論了運動中的呼吸、循環(huán)機能的變化,運動損傷的防治等。我國解放前,僅在1940年由生理學前輩蔡翹教授出版了《運動生理學》一書,其后還有趙敏學的一本專著。這是我國最早的兩本運動生理學代表作。從本世紀20年代運動生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隨著其它自然學科和生物學科的發(fā)展,運動生理學在這半個世紀的發(fā)展也十分迅速。首先,研究的領域更加廣泛,層次也更加深入,從整體、器官水平的研究深入到細胞、亞細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其次,在研究方法上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分析化學的進展及其在生理學上的應用,運動生理學在研究手段、實驗方法上也引進了不少的新技術、新成果;第三,隨著各門學科的互相滲透,運動生理學和運動醫(yī)學、運動生物化學等學科也互相滲透,從而使研究的領域日益開闊,對問題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二)運動生理學的研究現狀運動生理學的發(fā)展是隨著整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處在世界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運動生理學在各個方面的研究展示了如下的趨向。本書前言前言(修訂本)本教材是由北京體育大學生理教研室為人體運動科學系本科專業(yè)生編著的一本“運動生理學”。在第1版面市的曾受到廣大同行們的歡迎。為了滿足廣大讀者們的需要,以及提高該書的質量,我們除作部分修改外,在原來的基礎上又補充了兩章新內容,作為修訂本出版。文字量仍是按規(guī)定的72學時考慮的,從內容上看(包括新增的兩章),在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等方面,都比以前的教材有較大的提高和改進,主要表現在:第一,有較好的科學性和先進性。由于選用了大量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國內、外科研成果,有相當的深度和廠度,重點突出,內容充實,編寫出了目前運動生理學的熱點內容。如:個體乳酸閾與無氧閾的論證,對過量氧耗和氧債的探討,產生運動性疲勞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反饋學說在形成運動技能中的作用等。特別應提出的是,本教材并未只局限在對這些內容的傳統(tǒng)性的描述上,而是在分析國內外科研新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較深入地探討,這就大大拓寬了教材的深度和廠度。第二,有較好的實用性。教材力求密切聯(lián)系運動實際,幾乎在每一個基礎理論問題上或者以運動實踐佐證理論,或者以基礎理論解釋運動實踐中的現象,此外,還提供了一些有實用價值的測定方法、評價標準和訓練方法,如關于身體素質的測量,把過去只局限于力量、速度、耐力幾種基本素質的講解,拓寬到十種素質。這樣不僅對基礎理論工作者有用,也對從事訓練工作的教練員和體育教師有較高的實用價值。第三,有較好的可接受性。全書共十七章,結構精煉,安排合理,論述客觀,引證嚴謹,論據可靠,能與中等以上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知識相銜接,又由于各章節(jié)都配有適當的圖表、說明,有利于閱讀,每張圖表都注有出處,改變了過去教材中只管引用,而無出處的不足。編者還注意突破以前教材的一些框架,增補了遺傳、身體成分、合理使用訓練以外的強力手段等新的章節(jié),為運動生理學教材提出了一個新的體系。教材第1版的編寫過程都是在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北京體育大學教材委員會和人體運動科學系的領導下完成的,在此,我們深表謝意。教材的第1版還是經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運動生理學教材組嚴格審查、熱誠幫助、逐字逐句審定后定稿的。他們是陳家齊教授、佟啟良教授(評審組長)、黃瑞馨教授、李玉林教授、謝業(yè)琪副教授、梁述祖副教授以及王義潤教授和喬居庠研究員等,我們對他們的辛勤勞動,再次表示深切感謝和敬意。在他們的建議下,第1版曾作過三次較大的改動,這次又作了修改和補充。盡管我們在主觀上力求把這本教材編著得好一些,但由于我們的條件和水平有限,且編寫時間倉促,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批評指正。最后要提到的是,本教材的編寫工作是受北京體育大學生理教研室的委托,由楊錫讓教授任主編,組織了一批有博士和碩士學位而又基礎好、專業(yè)知識強的中青年副教授、講師完成的。為了做到文責自負,各章具體的編寫人是:楊錫讓教授(第一、四、六、七、九章);王瑞元碩士、副教授(第二、十一章);田野博士、教授(第八、十二章);胡揚碩士、副教授(第五、十二章及第十三章部分);田時佳副教授(第十四章);劉柏碩士、講師(第三章及第十三章部分);王從容博士(第十五章);孔兆偉老師(第十章部分)。新增的兩章是:崔麗萍博士撰寫的第十六章“中國某些傳統(tǒng)項目生理學分析及在運動訓練中的應用”;丁文京博士、楊錫讓教授撰寫的第十七章“現代科學的發(fā)展對運動生理學的影響”。為了使這本教材更加完善,1997年已編寫出版了與之相配套的《實用運動生理實驗》,以方便教師和同學們的使用。編著者199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