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亞里士多德認為,文藝具有“凈化”作用,通過形成習慣,培養(yǎng)倫理德性。何為倫理德性?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倫理德性即指品質,就是人們對于行為和感受所持有的態(tài)度。過于強烈或過于軟弱都是“壞態(tài)度”,只有適中才是“好態(tài)度”。所謂適中,就是“要在應該的時間,應該的境況,應該的關系,應該的目的,以應該的方式.這就是要在中間,這是最好的,它屬于德性。”@在行為和感受中.存在著過度、不及和中間。例如,過度自信就變成魯莽,自信不足則顯得怯懦,兩者之間才是勇敢。又如,對每件事情都臉紅就成了羞澀.對一切都滿不在乎則淪為無恥,兩者之間才是謙遜??傊斑^度和不及都屬于惡,中庸才是德性?!滦跃褪侵虚g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美?!雹芸梢姡瑏喞锸慷嗟滦哪恐袀惱淼滦缘木?,就是“中庸之道”。如何養(yǎng)成倫理德性?亞里士多德認為,倫理德性是由風俗習慣沿襲而來的?!皼]有一種倫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凡是自然如此的東西,都不能用習慣改變它。所以,我們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了它們,通過習慣而達到完滿?!盄這就是說,倫理德性不是人生來就有的,而是在現(xiàn)實活動中不斷實踐,不斷體驗,逐漸養(yǎng)習慣,逐漸達到完善。因此,“立法者們通過習慣造成善良的公民”。而文藝的功用之一就是“凈化”人的情緒,使它既不過分強,也不過分弱,而是要保持適度。經過多次文藝實踐,在作品反復的激發(fā)和疏導下,這種適度的情緒就變成了良好的習慣。于是,在日后的行為和感受中,這種良好的習慣就表現(xiàn)為善良的倫理德性。第三,亞里士多德認為,文藝能夠提供“精神享受”,即“快樂”或“。決感”,使人在緊張勞動后得到安靜和休息。文藝模仿是一種求知活動,快感源于這種活動。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第四章中說:“人對于模擬的作品總感到愉快?!淅碛墒牵呵笾粌H對于哲學家是最快樂的事,對于一般人亦然,雖則一般人享受求知之樂較淺。我們所以樂于觀賞畫像,是因為我們一邊看畫,一邊在求知,在推斷每一畫像為何物,譬如說,‘這是某某,;因為設使偶或不曾見過原人,那就不是所模擬的像引起快感,而是由于畫法或顏色或其他類似的原因?!?由此可見,文藝模仿這種求知活動之所以能引起快感,既有內容方面的原因,也有形式方面的原因。就內容來講,它源于作品的真實性。惟妙惟自的形象,因其“逼真”,能使人感到求知欲的滿足,產生一種審美快感。就形式而言,它源于作品的表現(xiàn)力。盡善盡美的技法,因其“巧妙”,能使人得到形式美的認識,獲得一種藝術享受。文藝作品有一種凈化作用,快感源于這種作用。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第八卷中說:“某些人特別容易受某種情緒的影響,他們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樂的激動,受到凈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種輕松舒暢的快感。因此,具有凈化作用的歌曲可以產生一種無害的快感?!庇纱丝梢?,文藝作品的凈化作用能使人的情緒保持適度,這不但能培養(yǎng)善良的道德品質,而且能產生輕松舒暢的快感。所以,“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本C上所述,審美快感來源于求知活動和凈化作用,伴隨著理智德性和倫理德性形成的全過程。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沒有現(xiàn)實活動,快樂就不得以生成,惟有快樂才能使一切現(xiàn)實活動變得完美?!倍昝赖默F(xiàn)實活動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快樂的生活?!彼裕靶腋殡S著快樂”,兩者是緊密相聯(lián)、不能分開的。即使單就提供快感這種精神享受本身而言,也是文藝的重要功用之一。娛樂消遣與幸福至善也是相通不悖的。亞里士多德曾說:“消遣是為著休息,休息當然是愉快的,因為它可以消除勞苦工作所產生的困倦。精神方面的享受是大家公認為不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快的因素,幸福正在于這兩個因素的結合?!痹谖乃嚬τ谜撋希瑏喞锸慷嗟吕^承了柏拉圖注重社會效用的觀點。差別在于:柏拉圖著眼于是否有利于維持奴隸主貴族派的政治統(tǒng)治;而亞里士多德則偏重于是否有助于促進城邦公民的德性完善,實現(xiàn)其“共和政治”的社會理想。另一方面,亞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圖貶斥審美快感的看法。柏拉圖把快感統(tǒng)統(tǒng)看作“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認為“逢迎快感”就是“摧殘理性”。在《法律篇》中,他甚至說:“多數人都說,音樂的好處在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快感。這話是褻瀆神圣的,不可容忍的”;而亞里士多德卻把審美快感與“幸?!边@種有益于城邦的最大效用,與“至善”這種人生所追求的最終目的聯(lián)系起來,徹底地為審美快感正了名,翻了案。四悲劇創(chuàng)作論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雖然也談到了史詩和喜劇,但他著重討論的還是悲劇。他在第六章中提出了西方文藝理論史上第一個完整的悲劇定義:“悲劇,是對一件重要、完整、頗有規(guī)模的行為的模擬,它使用美化的語言,分用各種藻飾于劇中各部,它以行為的人來表演而不作敘事,并憑借激發(fā)憐憫與恐懼以促使此類情緒的凈化?!边@個定義從模仿的對象、媒介、方式和目的四個方面,規(guī)定了悲劇的性質、特征和功能。同時,亞里士多德還突出地論述了悲劇的情節(jié)、人物和功用。關于悲劇情節(jié),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整一說”。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切悲劇必須具備六個成分,即:情節(jié)、性格、措詞、才智、情景、歌曲。在這些成分中,最重要的就是情節(jié),即劇情的安排。因為悲劇的目的不在于模擬某種性格,而在于模擬某一行為,通過行為表現(xiàn)性格。“無行為則不成為悲劇,無性格卻不失為悲劇”,所以“情節(jié)乃是悲劇目的之所在,此目的重于一切?!贝送?,悲劇所賴以驚心動魄的主要因素——“逆轉”和“認識”,也都是情節(jié)的成分。“因此,情節(jié)居于首要地位,仿佛是悲劇的靈魂,其次是性格。”可見,亞里士多德主張,戲劇應該以情節(jié)為中心,不能以性格為中心。亞里士多德要求,戲劇情節(jié)應該統(tǒng)一、完整和長度適當?!氨瘎∈菍σ患A滿、完整、又頗有規(guī)模的行為的模擬?!笔紫?,情節(jié)必須統(tǒng)一?!罢缭趧e種模擬的藝術,作一次模擬只能有一個對象,情節(jié)既然是行為的模擬,它就必須模擬一件完整的行為,其中的事跡必須安排得如此嚴緊,若有一部分改動或刪削,即將破壞全體?!币簿褪钦f,戲劇情節(jié)只限模擬“一件行為”,所有事跡都要圍繞這一行為,事跡之間應有或然或必然的聯(lián)系,每個事跡都是整體中的有機成分。其次,情節(jié)必須完整?!八^完整,指有始,有中,有末。所謂始,指事之不一定繼他事之后而起,但他事則繼其后自然發(fā)生。所謂末,指事之必然或者多半繼他事之后自然發(fā)生,但再無他事繼其后。所謂中,指事之承前啟后而言?!币簿褪钦f,劇情安排必須體現(xiàn)事件內在的有機聯(lián)系,必須反映行動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決不能隨便起訖,而務求井然有序。再次,情節(jié)須有適當長度。極小之物,觀察時間太短,則印象模糊;極大之物,觀察時間太長,則印象零碎。戲劇情節(jié)也是如此,既要有相當規(guī)模,又應該便于記憶?!耙?guī)模之大小,只要能容許劇情相繼發(fā)展,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從否運轉入泰運,或從泰運轉入否運,就是適當的長度了?!眮喞锸慷嗟抡J為,“美與不美,藝術作品與現(xiàn)實事物,分別就在于美的東西和藝術作品里,原來零散的因素結合成為統(tǒng)一體。”至于如何結合,他又指出,“美有賴于規(guī)模與秩序?!边@里值得注意的是,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情節(jié)整一律”,不只是著眼于戲劇的形式美,它既是對作品形式的要求,也是對作品內容的要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