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桐:男,生于1917年,河南開封人。中共黨員。著名武術家、高級教練、國家級裁判員。曾任全國武術協(xié)會委員,陜西省武術協(xié)會副主席,西安市武術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陜西省政協(xié)體育組成員,西安幣政協(xié)委員,現任西安中華武術研究會會長。張桐幾十年如一日獻身于武術事業(yè),在武林德高望重。7歲起隨舅父(河南少林洪拳名師盧賓、盧申)習傳統(tǒng)洪拳,初奠武功基礎。16歲時,他赤手空掌擊倒三個持刀搶劫的匪徒,在家鄉(xiāng)引起轟動。翌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河南國術館,從師武術名家陳泮嶺、鄭汝平習太極、形意、八卦拳、彈腿、摔跤、拳擊、乾坤劍,深得精髓。1934年,代表河南國術館參加華北運動會擂臺賽,在名手云集的干人競技中,參賽長兵對剌、短兵對擊和徒手散打3個項目名列第3,獲“武士”稱呂。1938年到西安,被陜西省國術館館長楊瑞軒聘任為武術教練、技術指導員及館內、“太極拳推手研究社”社長。同年又拜聞名京津客居在西安的武林高手黃柏年(人稱“黃快手”、“黃小俠”)為師,學藝11年,深造各路拳藝和器械,諸如:五行刀、十六把對打、五行連環(huán)、鷂形四把、十二橫錘、安身炮對練、龍形八卦掌,以及武當劍、龍形劍、行龍劍、盤龍劍、六合刀、六合拳、六合槍、六合棍、黑白鷂子槍、八槍對刺等,對太極、形意、八卦造詣尤深。由于他從師名家,博采眾長,苦學不輟,因而武術功底深厚,拳種全面,加之在繼承傳統(tǒng)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其演練方法和技巧獨樹一幟。早在40年代,他已名揚三秦。西安當地的一些知名拳師,如楊天成、楊杰、鐵彥標、穆子杰等,都常同他切磋拳藝;曾任山東國術館館長的張憲武、國家體委首任武術處處長田鎮(zhèn)峰、推手史家郝家俊也常找他推手,研究太極拳原理。他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認為“武術應以技擊為手段,達到防身健身的目的”,強調“武術沒有技擊就沒有靈魂”。1949年以來,他任西安市人民體育場武術教練,在教學、訓練、競賽與科研等方面,為發(fā)展中華武術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53年,他以西北區(qū)代表團教練兼運動員身份,參加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運動會,獲武術比賽“三項全能金質獎”,并被選為“優(yōu)秀運動員表演團”成員,到中南海為毛主席、周日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表演,受到親切接見。1958年組建陜西省集訓隊,任教練,次年率該隊參加北京首屆全國體育運動會,獲團體總分第6名,個人形意拳第1名。在執(zhí)教上,他所教授的西安市業(yè)余青少年武術隊,尊師重道,思想技術雙過硬,11年連獲省、市100多個單項冠軍,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他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武術骨干,可謂桃李滿天下,其中不少入已成為武英級運動員、國家高級教練及國際級裁判員,還有的留學德、日、美等國,并獲得博士學位。他多災參加陜西省及全國武術比賽工作,歷任省總栽、全國裁判長、審議員、評議長及仲裁員等。在完成專職訓練教學外,他還擔負了眾多的社會工作。60~70年代,一直為西北黨校高干班、大專院校、武警總隊、機關團體兼武術課,并任武術顧問;多次為本省各地區(qū)、縣舉辦武術師資培訓班;在市內先后組建了27個武術輔導站、6個老拳師活動點,擔任全市輔導站核心組長和總教練、西安中華武術研究會會長;還應邀擔任了河南東京少林武術館和日本中華武術館的高級顧問。1985年應日中友協(xié)的邀請,率西安市太極拳講師團(任團長)赴日本靜岡、大阪、京都等地傳授太極等8種拳術,歷時3個目,教授學員600余人,增進了中日的友誼。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他創(chuàng)編了《形意拳十二形合練》和《太極拳17種推手方法》。17種搓手,1956年在全國武術觀摩比賽運動會上,得到陳毅副總理的肯定和贊賞。其主要著述有:《練太極拳要注意些什么》、《太極劍掛國》、《初級劍掛圖》、《形意十六把》、《六合刀》和《形意五行拳》、《形意安身炮》等(后列二著在日本出版)。為了表彰他對武術事業(yè)的頁獻,國家體委授予他《新中國體育開拓者》和《體育工作貢獻斑》獎章。他多次被評為全國和省、市優(yōu)秀教練和先進個人,其事跡被收入《中華實用百科》、《當代中國著名教練員裁判員大辭典》、《陜西省志·體育志》和《中國大百科專家人物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