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中國財政制度改革之探索》的專著是由逢甲大學經濟學系的鄒繼礎教授主筆,與上海財經大學胡怡建教授合作完成。在研究計劃進行之初,由胡教授代為邀請到上海財經大學嚴樹海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徐日清教授、上海浦東新區(qū)財務稅務局董勤發(fā)博士和上海財經大學葛惟熹教授。他們對研究綱要及研究方向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在初稿完成之后又在胡教授安排之下,蒙馬國賢教授、楊君昌教授以及胡怡建教授對初稿作了詳細的評閱及寶貴的建議;同時又蒙陸民仁教授、侯家駒教授和陳德安教授審閱,他們的意見對初稿的修改與潤飾有很大的幫助。在此,我以研究計劃主持人的身份向他們致以最誠摯的謝意。這本書的重點是從制度轉型理論探究中國內地財政制度的改革,也就是試圖從現(xiàn)行制度轉成另一制度的觀點來剖析內地財政制度的變革,而改革無疑是此一變革的主軸。根據制度轉型理論,本書有系統(tǒng)地探討財政結構、計劃價格與財政收支、中央與地方財政劃分、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與沖突以及國有企業(yè)改革等層面的制度轉型問題。在探討內地經濟改革與稅制演變的互動關系時,本書不但分析經濟改革對財政制度的影響以及必須面對的轉變,也探討財政制度變革方向與速度對長期經濟增長的涵義。這本書言簡意賅地指出:1994年財政體制改革仍維持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80年代的財政包干制,由于地方政府財政缺乏紀律,而經濟與財政法規(guī)又不健全,以致衍生出諸多弊端。中央政府必須確保全國性經濟市場不受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才能提供全國性公共財政,使產品與生產因素自由流通,也才能確立地方政府的硬預算與政府間財政轉移的限制。除此,國有企業(yè)改革對健全財政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換言之,要健全財政,加強國有企業(yè)改革是條重要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