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說是馮先生在三、四十年代構筑的新理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二十世紀哲學中不多見的成系統(tǒng)的人生哲學學說之一。這一學說將人的生命存在從低到高分為四個層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是按照本能或習性來做事,功利境界的人則是追求個私之利,道德境界的人遵循的是道德規(guī)則,天地境界的人"自同于大全"。境界的差別是由覺解程度不同造成的,其中天地境界的人所具備的覺解最大。儒道釋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支柱,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影響深遠,它對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感情和強大凝聚力的形成與發(fā)展,均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們幾千年來戰(zhàn)勝一切困難、經過無數(shù)險阻、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精神武器,在今天仍然顯示著它的強大生命力,并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里,煥發(fā)出更加燦爛的光彩。自從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路線以來,我國對儒道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工作,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在全國各地設立了許多博士點,使年輕的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走上了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軌道,一批又一批的博士畢業(yè)生正在茁壯成長,他們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方面的一支強大的新生力量,是有關各學科未來的學術帶頭人。他們的博士學位論文有一部分在出版之后,已在國內外的同行學者中受到了關注,產生了很好的影響。但因種種原因,學術著作的出版甚難,尤其是中青年學者的學術著作出版更難。因此還有相當多的博士學位論文難以及時發(fā)表。不及時解決這一難題,不僅對中青年學者的成長不利,且對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促進學術交流也不利。我們有志于解決此一難題久矣,始終均以各種原因未能如愿。近與香港國玄學院商議,喜得該院慨然允諾捐資贊助出版《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這將是學術界的一大盛事,長期堅持下去,必然會產生它的深遠影響。本書首先從文本真實及理論蘊涵兩個層面考察了馮友蘭的人生境界說,梳理和分析了這一學說的知識資源預備、主體理論形態(tài)和發(fā)展變化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