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百科全書》是我國第一部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編輯類書的傳統(tǒng)。兩千年來曾經出版過四百多種大小類書。這些類書是我國文化遺產的寶庫,它們以分門別類的方式,收集、整理和保存了我國歷代科學文化典籍中的重要資料。較早的類書有些已經散佚,但流傳或部分流傳至今的也為數不少,這些書受到中國和世界學者的珍視。各種類書體制不一,多少接近百科全書類型,但不是現(xiàn)代意義的百科全書。十八世紀中葉,正當中國編修龐大的《四庫全書》的時候,西歐法、德、英、意等國先后編輯出版了現(xiàn)代型的百科全書。以后美、俄、日等國也相繼出版了這種書。現(xiàn)代型的百科全書扼要地概述人類過去的知識和歷史,并且著重地反映當代科學文化的最新成就。二百多年來,各國編輯百科全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知識分類、編輯方式、圖片配備、檢索系統(tǒng)等方面日益完備和科學化。今天,百科全書已經在人類文化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種類型的和專科的百科全書幾乎象辭典那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一向有編輯類書傳統(tǒng)的中國知識界,也早已把編輯現(xiàn)代型的百科全書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本世紀初葉就曾有人試出過幾種小型的實用百科全書,包括近似百科型的辭書《辭?!贰5?,這些書都沒有達到現(xiàn)代百科全書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當時的出版總署曾考慮出版中國百科全書,稍后擬定的科學文化發(fā)展十二年規(guī)劃也曾把編輯出版百科全書列入規(guī)劃,1958年又提出開展這項工作的計劃,但都未能實現(xiàn)。直到1978年,國務院才決定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并成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負責此項工作。因為這是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編輯工作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由于讀書界的迫切要求,不能等待各門學科的資料搜集得比較齊全之后再行編輯出版;也不能等待各學科的全部條目編寫完成之后,按照條目的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混合編成全書,只能按門類分別邀請全國專家、學者分頭編寫,按學科分類分卷出版,即編成一個學科(一卷或數卷)就出版一個學科的分卷,使全書陸續(xù)問世。這不可避免地要帶來許多缺點,但是在目前情況下不得不采取這種做法。我們準備在出第二版時,再按現(xiàn)在各國編輯百科全書一般通行的做法,全書的條目不按學科分類,而按字母順序排列,使讀者更加便于尋檢查閱。《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按學科分類分卷,每一學科的條目還是按字母順序排列,同時附加漢字筆畫索引和其他幾種索引,以便查閱?!吨袊蟀倏迫珪返膬热莅ㄕ軐W、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文化教育、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各個學科和領域。初步擬定,全書總卷數為80卷,每卷約120~150萬字(包括插圖、索引)。計劃用十年左右時間出齊。全書第一版的卷數和字數都將超過現(xiàn)在外國一般綜合性百科全書,但與一些外國百科全書最初版本的篇幅不相上下。我們準備在第二版加以調整和壓縮。《中國大百科全書》按學科分卷出版,不列卷次,每卷只標出學科名稱,如《哲學》、《法學》、《力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等。全書各學科的內容按各該學科的體系、層次,以條目的形式編寫,計劃收條目10萬個左右。各學科所收條目比較詳盡地敘述和介紹各該學科的基本知識,適于高中以上、相當于大學文化程度的廣大讀者使用。這種百科性的參考工具書,可供讀者作為進入各學科并向其深度和廣度前進的橋梁和階梯。一、編排1.本書按學(知識門類)分類分卷出版。2.本書條目按條目標題的漢語拼音字母順序。3.各學科(知識門類)卷在條目分類目錄之前一般都有一篇介紹本學科(知識門類)內容的概觀性文章。4.各學科(知識門類)卷均列有本學科全部條目的分類目錄,以便于讀者了解本學科的全貌。5.學科(知識門類)與學科(知識門類)這間相互交叉的知識主題在有關學科卷中均設有條目,但釋文內容分別按各該學科的要求有所側重。二、條目標題6.條目標題多數是一個詞;一部分是詞組。7.條目標題上方加注漢語拼音,多數的條目標題附有對應的外文。三、釋文8.本書條目的釋文力求使用規(guī)范化的現(xiàn)代漢語。9.較長條目設置釋文,充置層次標題。10.一個條目的內容涉及其他條目并需由其他條目的釋文補充。四、插圖11.本書在條目釋文中配有必要的插圖。12.彩色圖匯編成插頁,并在有關條目釋文中注明“(參見采圖插頁第**頁)”。五、索引13.本書各學科(知識門類)卷均附有全部條目的漢字筆畫索引、外文索引和內容索引。14.部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地名本民族的讀音與相應的漢字地名讀音不一致,為便于讀者檢索,本書附有“少數民族地區(qū)部分地名本民族讀音與漢語地名對照表”。七、其他15.本書所用科學技術名詞以各學科有關部門審定的為準,未經審定和尚未統(tǒng)一的,從習慣。地名以中國地名委員會審定的為準,常用的別譯名必要時加括號注出。16.本書字體除必須用繁體字的以外,一律用1956年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文字方案》中的簡化字。17.本書所用數字,除習慣用漢字表示的以外,一般用阿拉伯數字。18.本書所用的行政區(qū)劃截至1990年,資料數據一般以1990年的統(tǒng)計數字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