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完備形態(tài)的意義和學術研究的層次上來說,歐洲漢學的真正創(chuàng)立是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那時,中國的明王朝早就不復存在了。那么,歐洲漢學又是緣起于何朝何代的呢?我們知道,“創(chuàng)立”和“緣起”是有不同涵義的。本書的答案就是:歐洲漢學緣起于明中后期,即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這百年間。當歐洲人走近中國,對大明王朝進行近距離、全方位、多層次的觀察后,歐洲漢學便在不知不覺中問世了。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或許有人會說,將歐洲漢學的緣起定在16世紀,未免為時過早,那個時期至多只是漢學的序幕、漢學的萌芽、漢學史上的第一頁。然而,序幕也好,萌芽也罷,第一頁也可,都不應妨礙我們對歐洲漢學的探本溯源。沒有序幕,何以有隨后的高潮?沒有萌芽,何以有當今漢學世界那蔚為壯觀的園林?沒有第一頁,何以續(xù)成卷帙浩繁的皇皇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