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美國的中國人,尤其是女人,已有一大群走上融入美國的“捷徑”——與美國人通婚。還有一群人,幾乎都是女人,正以此為目標,展開一系列的搜尋。通成婚的,面臨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沖突,大多數婚姻,則處于成功與失敗兩個極端的廣大中間地帶;通不成婚或根本無意通婚、卻又親身經歷實質性親密關系的,亦不在少數。在美國這塊充滿挑戰(zhàn)的新大陸上,女性同胞似乎比男性同胞有更多的機會改變命運,原因何在?本書對在美華人及大陸新移民中一個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中美婚戀(黃白婚戀)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和探究,可以說,是目前國內首部如此深刻揭示這方面問題的社會學著作,其所涵括的豐富的人文知識、社會知識、歷史知識等更使它成為一部很好了解在美華人婚戀的性愛生活的百科全書。性—愛—婚姻—家庭”,這是永恒的主題。在美國,也許更是如此。報紙、雜志、電視、電臺、電腦網絡以及其他各種媒休,天天都在炒作這個老舊而又常新的焦點。政治家、思想家、工業(yè)家、金融家、商業(yè)家、教育家、宗教家、藝術家以及所有各行各業(yè)的權威們最終都以此為主線,展開他們的全部專業(yè)活動。為了多元文化相互溝通的需要,筆者在洛杉磯執(zhí)教的大學里開了門課,叫作“東西方性愛哲學比較”。這門以討論為主的課,從東西方比較的角度,廣泛涉及到“性”與“愛”的以下一些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在討論中,跨族裔的婚戀與性愛關系,自然成了人們最感興趣的論題之一,而且它幾利涉及到以上所有層面的問題,如跨族裔的浪漫愛、友愛、婚外戀、同性戀、賣淫、性騷擾、約會強暴和家庭暴力等等。根據1997年12月5日《今日美國》刊載的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57%以上的美國年輕人約會過異族對象,其中包括白人、黑人、拉丁裔和亞裔。從教室和校園,再向整個美國掃瞄,跨族裔的婚戀和性愛關系列是滲透到整個社會的一個層面和每一個角落。這種現象當然會帶來新的思考和挑戰(zhàn),同時也帶來正面效應的進步與發(fā)展和“負面效應”的“困擾與危機”。隨著中國大陸史無前列的社會大轉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卷入了中美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是全方位,包攬萬事萬物的,不僅在宏觀上,而且在微觀上,不僅是總體的,而且是個體的,可以說涉及了人類所應有的一切理念、情感、欲求、價值的和行為。其中自然而然牽扯到性愛、婚戀與家庭。不少作為黃種人的中國人同其他種族的美國人,其中主要是白種人,產生了性愛、婚戀,以致組成了家庭。像其他一切社會現象一樣,這種新組合的生活中有喜劇,有悲劇,有鬧劇,還有更多的是悲喜鬧一應俱體的正劇。筆者根據自己在美國多年教學、研究與日常生活的經歷,以及對祖國社會歷史文化的熟知,力圖揭示出中美婚戀和性愛關系的外在現象中一些帶內在規(guī)律性的東西。任何社會現象從整體上看絕非是孤立的,或多或少有其歷史的、文化的、經濟的、宗教的、地緣的、甚或心理的原因。例如一個中國男人或女人到美國來,可能從純粹個人意義上說,是由于各種偶然的因素,但從總體大環(huán)境來說,卻是中美互相開放的結果。本書盡量嘗試用較客觀、理性、全面和科學的態(tài)度來進行觀察和總結、分析和綜合。大致包括以下七個方面:(1)中美婚戀的歷史緣由;(2)中美性文化的差異;(3)中美婚戀關系中的性心理基礎;(4)中美婚戀關系中的某些困惑與問題;(5)中美婚戀關系中的一些實際案例分析;(6)中美婚戀關系中的文學再現;(7)中美婚戀關系的趨勢展望。本書雖遠非鴻篇巨制,卻是在參閱了大量有關專業(yè)書籍、收集了大批有關資料、訪談了眾多有關人士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材料和篇幅的限制,筆者需要申明兩點:(1)本書主要討論中國人與美國白人的婚戀和性愛關系;(2)本書主要討論中美異性之間的婚戀和性愛關系。不論褒貶如何,有一點也許可以不太自謙地說,在中美婚戀這個領域,本書是第一部較系統(tǒng)、羅翔實、也較有自己一定原創(chuàng)特點的專著。筆者本意不想把此作寫成枯燥無味的純學術論著,也不相無原則地追求“市場效應”。因此,希望本書能“深者見深,淺者見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或“雅者見雅,俗者見俗”。但倘若“道者見道,淫者見淫”,那也是無奈之事,并非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