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軒撰著的《儒學南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論述了儒學在我國兩廣、海南地區(qū)傳播,并進而向越南傳播的歷史。作者將中原儒學南傳的歷史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儒學傳入嶺南的準備時期。論述傳說時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與嶺南的聯(lián)系及華夏文化南漸的情況,以說明儒學南傳的社會歷史條件。認為華夏文化的南漸,由傳說時期開其端緒,啟其濫觴,中經夏商周三代之發(fā)揚光大,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成波濤潮流,為秦統(tǒng)一嶺南地區(qū),將其正式劃入中國版圖奠下了精神文化的基礎。第二階段是兩漢三國時期。儒學在兩廣地區(qū)得到廣泛傳播并傳入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qū),當時的交州成為南方文化中心和中外文化交匯點,出現(xiàn)了陳欽、陳元、陳堅卿、土燮等一批儒家學者。隋唐時期,儒學在該地區(qū)影響進一步擴大,出現(xiàn)了張九齡、姜公輔等崇奉孔子思想學說的政治家和文人學士。韓愈、柳宗元等謫貶嶺南,為儒學南傳作出了各自的貢獻。這是儒學南傳的第三階段。第四階段在宋明理學興起之后,大批著名理學家如周敦頤、二程、王守仁等都親自赴嶺南宣傳理學、心學,因之門派興起,人才輩出,蔚為時尚。以陳獻章為代表的江門學派,在中國思想史上曾經產生過重大的影響。而這一時期越南儒學的主流,則是程朱理學,其間出現(xiàn)過不少儒學家和儒學著作。第五階段為十九世紀至近代,隨著中國、越南封建制度的沒落和西方近代思想的沖擊,中越兩國儒學由盛而衰,失去了正統(tǒng)和獨尊的地位,但其影響并未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