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道德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也是復雜多樣的。主要有處理利益關系的師德行為,面臨道德沖突時的師德選擇,對他人或自己進行某種善惡價值判斷的師德評價,為使師德規(guī)范要求內化為師德主體意識而進行宣傳和灌輸的師德教育以及教師個體人格品性“自我鍛煉”和“自我改造”的師德修養(yǎng)等等。上述教師道德結構諸方面是彼此聯系、互相影響的。師德關系、師德活動是師德意識、師德規(guī)范的實踐基礎和客觀來源,并促使師德意識的深化和師德規(guī)范的鞏固、完善;師德意識是師德關系的反映,又是師德規(guī)范形成的思想前提,并對師德實踐活動起指導作用;師德規(guī)范體現著師德意識和師德活動的統一,又指導和制約著師德意識和師德活動。它們相互規(guī)定、相輔相成,構成教師道德體系的有機整體。二、教師道德的特點教育勞動的特點和教育倫理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特點。 (一)在道德意識上,教師道德比其他職業(yè)道德要求有更高的水準由于教育勞動的最大特點是培養(yǎng)、塑造新的一代,是培養(yǎng)人的工作,因此,教師不僅要教書傳授知識,而且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性去影響學生,從科學知識、思想情感、行為方式等多方面對學生加以引導和培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把教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事實上這不僅是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教師應該擔負的道義責任。從歷史發(fā)展來看,歷代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都是比較高的,而且教師道德也總是處在當時社會道德的較高層次上。正如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說的:“教師應該是道德卓異的優(yōu)秀人物?!蔽覈鵁o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也說過:“做人民教師的人,他的思想品質好壞,也就格外顯得重要?!币庾R到這一點,作為教師自身,也就應該自覺地加強師德修養(yǎng),對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 (二)在道德行為上,要求教師為人師表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道德品質不僅是自身完善的要求,而且是作用于學生的重要的教育手段。因為教師的品行對學生具有強烈的示范性,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待人接物的方式,言談舉止等都是學生最直接的人格榜樣以至模仿對象。因而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傳授知識以外,還起著“以身立教”的作用,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樣才稱得上是合格的教師。正因為這樣,“為人師表”、“身教重于言教”等等成為自古以來教師職業(yè)的傳統美德和基本要求。 (三)在道德影響上,教師道德比其他職業(yè)道德的影響更深遠、更廣泛一般說來,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勞動者按程序制造出某一產品以后,具體的勞動過程即告結束,勞動者對產品也不再發(fā)生影響。而教育勞動產品是具有社會性、主觀能動性并不斷自我發(fā)展的人,因此,某一具體的教育過程結束以后,教師對學生的道德影響并不會即刻消失,而是深刻地作用于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并且通過學生輻射至家庭、社會;不僅影響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與生活,而且影響著學生畢業(yè)離校后的生活道路,甚至整個一生。第三節(jié) 教師道德的功能與作用一、教師道德的功能道德作為以實踐一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一經產生,就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教師道德的功能,就是教師道德構成諸要素相互作用的機制及其表現出來的功效。這些功效在教師職業(yè)生活中的具體發(fā)揮和表現,即表現為教師道德的社會作用。教師道德的功能主要表現為: (一)調節(jié)功能這是教師道德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所謂調節(jié)功能是指教師道德具有通過評價等方式來指導和糾正教師的行為與職業(yè)活動,從而協調師德關系的能力。道德調節(jié)主要以兩種形式進行:一是社會調節(jié),即以社會或教育職業(yè)的道德原則、規(guī)范為尺度來評價、影響、干預教師的道德行為,協調各種道德關系;二是自我調節(jié),即教師個體以一定的道德觀念為尺度來評價、糾正自己的行為,調整自我在職業(yè)生活中的道德角色以及與集體、他人的關系。調節(jié)教育活動關系和秩序的手段,除道德以外,還有教育法規(guī)、各種規(guī)章制度、紀律守則等等,它們與道德調節(jié)的區(qū)別在于具有明顯的外在強制性。道德調節(jié)雖然也有一定的強制性,但它表現為內心的命令、輿論的壓力、傳統習慣的束縛,因而是一種內在強制或弱強制,只有在教師內心認同和接受的情況下才能發(fā)揮其引導和規(guī)勸的作用。道德調節(jié)的這一特點說明它是建立在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的基礎之上的,最終依靠道德自覺性來實現。比如教師的教學工作,雖然有教學大綱、教學紀律的規(guī)定和約束,但教師在教學內容的把握、教學方法的使用以及備課所花的時間精力等方面,則完全取決于教師的道德責任感和自覺性。因此,道德調節(jié)是其他調節(jié)手段所不能取代的。 (二)教育功能這是指教師道德具有通過評價、激勵等方式,造成社會輿論,形成良好風尚,樹立道德榜樣,塑造理想人格,從而培養(yǎng)教師的道德品質、提高教師的道德境界。道德教育的任務在于把一定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灌輸到個人意識中,使其形成相應的道德認識和道德信念,從而形成教師行為的自我調節(jié)機制。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的社會角色是教育者,然而教師要達到自身完善并成為合格的教育者,首先應該成為受教育者。這就是說,教育者本身也需要受教育;教師既是道德教育的主體,又是道德教育的客體;只有兩者的有機統一,才能有效地發(fā)揮教師道德的教育功能。 (三)認識功能教師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教師道德能夠通過道德判斷、道德標準、道德理想等形式,反映教師個人與他人、社會和集體的利益關系,獲得關于社會道德狀況、道德發(fā)展前景以及教師自身價值的知識,提供道德選擇的取向。道德的認識功能是通過道德意識、道德評價來實現的。通過道德意識和評價,首先使教師認識教育職業(yè)的社會意義以及自己負有的道德責任與應盡義務,從而形成獻身教育事業(yè)的職業(yè)理想和信念;其次使教師認識各種道德關系及其正確處理的原則和規(guī)范,自覺地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育人際關系;此外,還能幫助教師預測在教育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種矛盾沖突及其道德影響與后果,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避免道德上的失誤。 (四)激勵功能激勵功能是喚起教師道德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動力機制,它具有直接引發(fā)道德動機和啟動道德行為的力量。道德的激勵功能可分為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社會激勵功能,即由社會掌握運用,作用于被激勵對象的外在激勵機制,它包括道德理想、道德榜樣和道德批評等方面。道德理想激勵教師向往、追求并努力實現完美的道德人格,為教師提供理想的道德價值目標;道德榜樣是道德理想的現實表現和具體化,提供了現實生活中可以直接效法的道德典范;道德批評則是運用輿論等力量揭露、譴責道德生活中的惡行,以達到揚善抑惡的目的。二是自我激勵機制,即由教師個人自身掌握和應用的內在心理機制,如成就感、尊嚴感、榮譽感等等。它促使教師形成完善自我的強烈愿望和實現自身價值的內驅力,并在發(fā)揮道德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中獲得自我肯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