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十三篇世稱《孫子》,通稱《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最早、最著名的兵書。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生卒年不可考,約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其先祖有著名的軍事家司馬穰苴和名將田書,孫子以兵法見于吳王闔閭,得到賞識,被任命為將軍,輔佐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為吳國奠定在春秋時期的霸王地位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孫子兵法》大約草創(chuàng)于公元前515年左右。全書共十三篇,基本上是以權謀為經線,以戰(zhàn)爭的一般進程為緯線來謀篇布局的,全書既有一有機整體,又能各自獨立成章。它文辭恢宏豁達,精辟新穎,內容精博深邃,問世以來,對中國西代軍事學的發(fā)展影響深遠,被奉為“兵學圣典”。同時《孫子兵法》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流傳到國外,陸續(xù)被譯成英、日、法、德、意等多種文字,受到世界的普遍關注,成為世界人民共有的財富。本書以篇為單位進行譯注,各篇篇首的提要說明該篇的中心內容、內在邏輯層次和基本特色;原文以《十一家注孫子》為底本,分段進行標點;注釋包括解詞、釋義,譯文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力求做到行文流暢生動;戰(zhàn)例選用了古代戰(zhàn)爭的五十余則戰(zhàn)例,幫助讀者從實際應用中理解該篇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