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跡,重點記述其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搶軍起義和處理天津教案、發(fā)起洋務運動的過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fā)展、演變反對后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fā)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時,歷史地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歷史作用。觀點鮮明精當,見解深刻獨到,資料豐贍翔實,分析雄辯有力,觀念新穎,視野開闊,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歷史人物傳記創(chuàng)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本書前言曾國藩(1811-1872)是個在中國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頗有爭議的人物。一百多年來,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派別,甚或同一派別的不同人物,都曾對他作出過不同的評價。曾國藩在世時就兼有“中興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頭”、“曾屠戶”、“賣國賊”的徽號;曾國藩死后,清政府稱他“學有本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jié)勁凌霜”;他的門生故吏則頌之為德埒諸葛,功邁蕭、曹,文章無愧于韓、歐,實為一代名臣、名將、名相。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獨尊程、朱的理學家和革命黨人開始對曾國藩進行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批判。有人說他倡“就地正法之制”,興“抽厘聚斂”之風,“以夷狄攻中國”,“殺人割地”,取媚洋人,實為禍國殃民的“罪魁戎首”;也有八年他為“殘殺同胞”的敗類、“遺臭萬年”的“漢奸”。著名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則采取客觀主義的態(tài)度,稱曾國藩“譽之則為圣相,讞之則為元兇”,“命以英雄誠不虛”,然斥為“民賊”,亦“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曾國藩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性質急劇變化、民族危機不斷加深、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的時代。適應新的形勢,曾國藩提出一整套解決國內外矛盾的方針、路線和辦法,并取得一定成效,故受到一些階級和政治派別的竭誠擁護,為其繼承下來,尊為圣典。但是,這條路線終究歸于失敗,事實證明它不能挽救中華民族的命運,因而受到另一些階級和政治派別的堅決反對,口誅筆伐,視若寇仇。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整個近代史上,社會性質和基本矛盾一直沒有根本改變,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則不時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尤其在歷史的重大轉折關頭,更成為中國政治的中。心議題。這樣,曾國藩就不能不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而對他的評價也不能不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作者曾天真地認為,這不過是前人的歷史局限,豈料今人亦未脫此態(tài),總想借曾國藩做大文章。史學難如其意,就利用小說的輿論功能,終至在社會上掀起一場讀《曾國藩》、學曾國藩的熱潮。誰能相信,這一度席卷中華大地的“曾國藩熱”,與現(xiàn)實政治、海峽兩岸都毫不相干?推作者相信,歷史乃嚴肅的科學,治學之道亦歷有明訓,初心依舊,志趣難移,只好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走下去。自該書初版以來,有關曾國藩的研究有了很大進展,作者對曾國藩乃至整個曾國藩軍政集團亦有一些新的認識。惟限于本書體例,難以對近年提出的一些問題展開廣泛探討。故此次修改再版,僅作個別文字與段落上的增刪調整,所添幕府一章,亦不過填補原書的空白。至于近年學術成果的吸收、本人研究心得的表達以及不同學術觀點的切磋,只好借助于專題論文和新著。但凡舛誤及不足之處,無論新版舊版、著作論文,皆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