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的一個冬天的黎明,當我在大連鐵路醫(yī)院接過護士送過來的一個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小包,看著里面滿月般光亮的嬰兒的臉,淡淡的眉毛、漆黑的頭發(fā)軟軟地耷在前額、緊緊抿著紅寶石一樣精致的小嘴,一種異樣的情感彌漫了我的全身。這就是我的兒子,從現(xiàn)在起,我是一個母親了。那是一個我曾經害怕、其至想拒絕,卻又被誘惑著吸引著的結果。經過十月懷胎的等待,我終于成為一個母親了。我低下頭輕輕地親親他的額頭,想對他說:“對不起,沒經過你的同意就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來了。從現(xiàn)在起,你是我的兒子,你知道嗎?你愿意我做你的母親嗎?”他卻沒有睜眼,似乎對我的熱情歡迎不屑一顧。他張開了嘴,尋找著,我知道他尋找什么,我笨拙地把我的乳頭塞進了他的嘴里,他立即拼命地吮吸起來,我的胸部一陣痙攣,乳汁自然而然地被吮吸著流進了他的嘴里。就在那一瞬間,我明白,從此以后,他將在我的懷抱中成長,在我的懷抱中開始他人生的第一步。嬰兒時期的兒子,幾乎總是能夠給我和丈夫帶來各種驚喜,他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使我們感到生命成長過程的神秘和驚奇,都能讓我們歡笑和暢想。我們都成長在多子女的家庭;成長在物質頤乏的時代;成長在被社會被父母漠視還認為理所當然的年代,因此,我們與所有的獨生子女父母一樣,決心給兒子一份完整的愛,讓他有一個不留遺憾的童年和少年。盡管工作很忙,盡管養(yǎng)育孩子很瑣碎、很累人,但我們堅持自己來做這一切。兒子一天天長大、一點點變化,對于我來說,那都是歌、是詩,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回味。把兒子的成長寫下來,從兒子一出生那天起,我就有了這種欲望和沖動。開始的時候,我每天為兒子記日記,后來便將兒子的趣事和成長的快樂與煩惱寫成隨筆寄給一些報刊,沒想到,這些白描式的完全真實的敘述,竟然很受讀者歡迎。1992年,兒子上學了,成為一個小學生,用他稚嫩的步伐開始了邁向社會的第一步。與此同時,我們的責任、煩惱和困惑也在增加。我發(fā)現(xiàn),作為家長,我們常常面臨著兩難選擇。一方面,新聞媒體大力宏揚素質教育,提倡讓孩子快樂成長、自由成長,盡情玩耍,過一個快樂的童年,另一方面,社會競爭空前激烈,競爭的失敗就可能意味著退出社會舞臺,意味著人生的失敗。一方面,媒體在宣傳讓孩子學會自己走路,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成長,比如讓低年紀孩子自己上學,獨自面對各種挑戰(zhàn),據說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另一方面,社會上的確存在著災難的隱患,比如車禍、校園搶劫和傷害事件,還有拐賣人口現(xiàn)象。雖然這些災難在整個社會中發(fā)生的概率很低,但如發(fā)生在任何一個具體的孩子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幸。一方面,我們每天都在教育孩子愛祖國、愛人民、愛老師。這些概念對于孩子來說暫時是抽象的,但他們接觸到的人和事卻常常與教科書上所說的不相符合。因此,如今家庭教育的任務就格外艱巨、格外因難。你不能說信息是錯的、宣傳是錯的、老師是錯的,但還要孩子能接受你的觀點,等他長大一點的時候,能認同你的觀點。這個教育過程很復雜很曲折很辛苦很漫長,需要我們家長有足夠的耐心、恒心,還有信心,認為自己觀點正確的信心。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些,就可能使孩子與社會與學校與老師產生尖銳矛盾,甚至還可能發(fā)生悲劇和災難,這樣的事情我們聽的真是太多了。每發(fā)生一起,為人父母者,都會心驚肉跳,都會不由自主地祈禱,讓我們的孩子平安!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心愿,孩子順利、健康的成長是成龍的前提和物質基礎。為了夯實這份基礎,我和丈夫用科學知識、人生經驗引領著兒子在人生的路上循序漸進。我把每一次、每個階段教育孩子的過程和結果寫了下來,當這些文章在報紙、雜志刊出后,引起了許多家長的共鳴和感慨。我們的孩子一天天長大了,健康地、順利地、正常地長大了。正是他成長過程個的一個個矛盾,一次次的解決,組成了這本家庭教育隨筆集。這本書既不是孩子上外國名牌大學,或者獲得某種大獎后家長所做的經驗介紹,也不是學者、專家高屋建瓴式的宏觀指導。它只是一個母親面對兒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問題具體的解決辦法和手段,只是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許多困惑、惶恐后的心靈的真實坦白。我想,只要你為人父母,或者你準備將來為人父母,這本隨筆集,都會引起你的共鳴和思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我走的彎路你不必再走;愿我的這本小書能給為人父母者提供一點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提供一點家教的思路和理念,那將是我非常非常高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