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前言
前言
內容簡介
第1章 國民財富和個人財富
第2章 資產特性
2. 1 資產特性與投資者的態(tài)度
2. 2 流動性
2. 3 可逆性
2. 4 可分性
2. 5 可預見性
2. 6 收益和回報
2. 7 真實價值和真實回報的可預見性
2. 8 資產在交易中的可接受性
附錄2A 資產的價格. 收益和回報
第3章 可預見性資產的資產組合選擇及其在貨幣需求方面的應用
3. 1 流動性在資產組合選擇中的作用
3. 2 貨幣需求
第4章 不完全可預見性資產的資產組合選擇
4. 1 不確定預期的排序
4. 2 均值一方差分析
4. 3 分離定理
4. 4 多期投資
附錄4A 風險規(guī)避的測算
第5章 資產組合平衡:通貨, 資本與貸款
5. 1 兩資產經濟中的資產組合平衡
5. 2 兩資產的資本市場均衡
5. 3 貸款市場
5. 4 貸款市場分析:初步近似
5. 5 貸款市場:二次近似——一個不存在通貨的模型
5. 6 通貨. 貸款和資本的市場均衡:二次近似
5. 7 資本貨幣化
附錄5A 借貸雙方資產組合的代數(shù)表達
附錄5B 市場約束
附錄5C 資產市場方程
附錄5D 資產統(tǒng)計
第6章 金融市場和資產價格
6. 1 資本資產定價和q比率
6. 2 資本資產定價
6. 3 一個分析資產價值的“基本”方法
6. 4 現(xiàn)實中的金融市場
6. 5 結論
附錄6A
第7章 銀行企業(yè):一個簡單模型
7. 1 銀行的資產組合選擇
7. 2 銀行存款
7. 3 銀行的資產組合和利潤
7. 4 存款的不確定性
7. 5 銀行對外部變化的反應
7. 6 存款留存
7. 7 風險中性還是風險厭惡
7. 8 結語
附錄7A 存款的確定性
附錄7B 存款的不確定性
第8章 美國的貨幣銀行體系:歷史與制度
8. 1 現(xiàn)今美國的銀行業(yè)
8. 2 美國銀行業(yè)的歷史:簡要回顧
8. 3 銀行業(yè)恐慌
8. 4 1913年的聯(lián)邦儲備法案
8. 5 1932--1933年間的大蕭條和銀行業(yè)危機
8. 6 20世紀30年代的銀行業(yè)和金融改革
8. 7 美國貨幣體系中的黃金和白銀
8. 8 布雷頓森林體系 1945—1971
8. 9 聯(lián)邦債務. 銀行和貨幣
8. 10 貨幣控制和債務管理
8. 11 銀行儲備的供給
8. 12 銀行總儲備供給的變動原因
8. 13 貨幣政策操作及目標
第9章 美國的貨幣銀行體制:分析性描述
9. 1 貨幣乘數(shù)
9. 2 二級儲備
9. 3 銀行防御性頭寸的構成:不存在聯(lián)邦基金市場的情形
9. 4 聯(lián)邦基金市場
9. 5 銀行體系的防御性頭寸
9. 6 銀行的存款需求
9. 7 貨幣市場均衡
第10章 一般均衡框架中的貨幣和政府債務
10. 1 政府的金融政策是重要的嗎
10. 2 資本賬戶的一般均衡模型
10. 3 貨幣政策和經濟
10. 4 總結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