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河,字“日非”,筆名“方可”,原籍安徽淮北,1964年10月12日生于河南新鄉(xiāng)。1982年9月入河南大學歷史系,1986年入本校歷史系攻讀碩士研究生,1989年7月畢業(yè)并獲碩士學位。1993年9月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7月畢業(yè)并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6年10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博士后流動站,1998年4月出站后留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學術思想史、社會文化史研究。1998年9月被評聘為副研究員一、主要論文1、《論蔣介石發(fā)動的新生活運動》,《史學月刊》1990年第4期;2、《簡論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渠道》,《毛澤東思想研究》1991年第1期;3、《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史學月刊》1991年第4期;4、《試論黨在建立時期對國情問題的探討》,《河南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5、《試論大革命時期黨對國情問題的探討》,《聊城師范學院學報》1992年第3期;6、《新生活運動在河南》,《黃淮學刊》1993年第3期;7、《試析張東蓀的“社會主義的民主主義”理論》,《史學月刊》1995年第2期;8、《張東蓀傳略》,《民國檔案》1997年第1期;9、《“化沖突而為調和”:30年代張東蓀的中西文化觀》,《安徽史學》1997年第4期;10、《“士階級”與“托命者”》,《學人》第11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版;11、《“畸形狀態(tài)”與“補救之法”》,《中州學刊》1998年第1期;12、《試析五四時期張東蓀的中西文化觀》,《歷史研究》1998年第3期;13、《從“輸入”到“建構”:民國哲學發(fā)展線索之我見》,《人文》雜志1998年第4期;14、《張東蓀哲學思想的轉變及其原因》,《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15、《張東蓀哲學思想的淵源》,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1999年第2期,1999年6月版;《哲學研究》1999年增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9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16、《張東蓀生平及思想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張東蓀研究綜述》,同上;17、《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光明日報》1999年4月25日;18、《評鄭大華〈張君勱傳〉》,《歷史研究》1999年第6期;19、《霓裳曼舞競風華::千年婦女生活變遷》,《深圳商報》2000年1月1日20、《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光明日報》2000年8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0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21、《從“文明結婚”到“集團婚禮”::從婚姻禮儀看民國婚俗的轉變》,《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觀念變遷》(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22、《從“經世之學”到“分科立學”::近代早期的學術分科觀念及分科觀念》,《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1期;23、《西學移植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門類的初建》,《史學月刊》2001年第4期;24、《張東蓀與中共撲朔迷離的關系》,《黨史博覽》2001年第5期;25、《山坳里的偉大的預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前后》,《百年潮》2001年第10期;26、《民國時期的新式婚禮》,《中華讀書報》2001年8月16日;27、《論民國初期張東蓀思想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1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28、《評民初歷法上的二元社會》,《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二、主要著作1、《張東蓀文化思想研究》(專著),30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2、《張東蓀傳》(專著),34萬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主編),46萬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4、《張東蓀學術思想評傳》(專著),26萬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5、《中國文化通史》(民國卷,合著),52萬字,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版;6、《蔣介石和他的高級幕僚》(編著),43萬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7、《失去的機遇::中國現(xiàn)代化歷程的再認識》(專著),15萬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20世紀的中國:政壇風云》(合著),50萬字,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三、編撰資料1、《歷代上皇帝書》,150萬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2、《五四風云人物文萃》,100萬字,人民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3、《近代中國啟蒙思潮》(1924-1949年),45萬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4、《科學與哲學》,12萬字,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版。